人文社會科學不可取代 專家點未來關鍵:不用迷信念AI相關
中研院「人社导论 经典重新来敲门」课程进入尾声,邀请专家学者对谈,会中聚焦AI与人文学科结合。记者黄仲裕/摄影
「经典重新来敲门」今天课程进入尾声,邀请专家学者对谈,会中聚焦AI与人文学科结合;学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还是有不可取代性,不用迷信念AI相关,专业是未来关键。
教育部规划人社基础人才培育计划「经典重新来敲门」课程,透过14个经典阅读课程并讨论,希望有效引发高中生兴趣与融入。台中第一高级中等学校、台中女子高级中学、文华高级中等学校及国立彰化女子高级中学等,逾百名学生参与。
课程今天总结,邀请天下杂志总编辑陈一姗、作家张惠菁、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蔡璧名等人,与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针对「人文社会这条路」主题与谈,会后学生讨论热烈。
陈一姗说,她国三那年发生六四天安门事件,回家都在看新闻,看到记者在天安门前报导,觉得这份工作也太刺激,她求学过程中历经台湾政治改革,便对记者工作非常向往。
陈一姗指出,她踏入这条路后,发现记者可跟很多名人访谈,也可帮弱势者发声,新闻也是一个可以决定社会焦点的工作。
陈一姗分享几个曾报导的新闻议题,包括高房价幕后黑手、自由贸易真相解密、个资争议、白领诈骗与洗钱天堂等,希望对政府政策制定能有帮助;她认为,记者工作可到现场看到真相,但是AI时代虚假会更多、真相更少,人文社会科学价值在于建构信任这件事。
张惠菁说,她国外留学回台后,曾在报业、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服务,进入网路时代也接触过数位品牌行销,接着投入出版业,很难定义自己是哪个领域角色,但也时常与异温层的人碰撞。
至于人文学科价值,张惠菁认为,人文学科作为职业来说,可能会有框架与限制,但她在历史学科得到很多养分,包括整理资料方式、发现事情脉络、了解现况背后成因,也从文学学到故事的力量。
「不要害怕跨出同温层」,张惠菁指出,与其追求完美,不如体验完整,出社会会面对未知与不安,时常要面对新事物,「虽然我们会害怕,但没有什么好怕的」,要慢慢跨出同温层,交换经验帮助彼此,共同建立对世界认识的朋友圈。
蔡璧名说,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应该要享受兴趣、乐在其中,时间要花在最珍贵、最爱的地方,她小时候就决定要念中文系,想要进入文人的世界,知道先行者的生活,运用他们的智慧,学习在乱世怎么生存,活在任何时代,也都能豁达过日子。
蔡璧名指出,学中文可走很多不同的路,就像她用4年的研究,重新认识中医,她小时很瘦、很怕黑、善感多愁,向往要怎么找出答案,要怎么摆脱胆小形象,她打开庄子文章,因此寻得内在圆融,因应外在波折,从胆小害怕变得快乐逍遥。
蔡璧名提到,她在阅读古文经典过程中,有太多经典带给她的是更真诚、善良与美好,并让她从事教育工作;但她要提醒大家,不管一辈子追求多少情爱、事业、功名与财富,那都是树上的花果,可能片刻就会凋零,要有如新的身体与心灵,才能让自己永续。
有学生问及,在AI世代如何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陈一姗说,AI快速发展,未来会进到应用面,例如在广告、媒体、工厂等领域,但人文社会科学实务上还是有不可取代性,不用迷信要去念相关东西,专业是未来关键。
朱敬一指出,「以前的电脑是你给它程式,它就给你资料,但AI是你给它资料,它就给你程式,但你还要告诉它你的目标、你要的是什么」,这是人才做得到的,也是无法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