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董陽孜:我這一生,都在為文字藝術效命
董阳孜为台湾当代知名书法家之一,也是首位在大都会博物馆大厅展出的亚洲艺术家。(图/自在工作室提供 刘振祥/摄影)
这次,属于华人世界的董阳孜走向国际舞台,要在世界中心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向世人展示文字艺术之美。虽然只有两幅,但可是大大的两幅,挂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著名的大厅立墙,她希望观者可以读出她书写的深意。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11月21日起至明年4月8日,进入大厅就可看到董阳孜书写的两幅巨幅大字,每幅宽约727公分,高为360.1公分。一幅书写:「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取自诗经;一幅书写:「行于其所当行 止于其不得不止」,来自苏轼。
书两幅大字 与自己对话
在浩瀚经典中,董阳孜为何选了这两句?她向主办单位解释,对博物馆适切,因为这里有埃及神殿、有敦煌壁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古物,人们走进博物馆就是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另一层是对自我的观照,反映她的为人态度,这幅字,她书写过不知凡几,但每次都是和自己对话,不论是做人或对社会国家都必须负责,堂堂正正,顶天立地,这是董阳孜对自己的训练。
来自台湾的文字艺术家董阳孜11月21日起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大厅委约新作—对话。(本报资料照片)
董阳孜的解释回应了本次展出的主题:「大厅委约新作:董阳孜—对话(The Great Hall Commission: Tong Yang-Tze, Dialogue」。与观众对话,也与自己对话。
就像董阳孜告诉纽约时报,书法没有两个字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笔画是相同的,所以她不断挑战自己,这也是她的座右铭。大都会博物馆策展人马唯中(Lesley Ma)告诉纽时,董阳孜为这次创作试写超过40幅,创作者时时感到焦虑,这应该是近代女性书法创作者在美国最重要的展出,董阳孜的字,更搭起古文化与21世纪的桥梁。
掀书法改革 变现代艺术
董阳孜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台湾,留学于美国,最终醉心于书法。董阳孜在台湾师范大学及麻州留学时,主修都是油画,但她认为书法必须改革,返台后1980年在台北「春之艺廊」举办个展,一砲而红,她的首次个展是1973年。颠覆外界对传统书法的想像,原来毛笔字可以这样呈现。
董阳孜将文字艺术蜕变成现代艺术,中国历史上的书家辈出,但董阳孜自成一格的文字艺术,酣畅淋漓,可以观,可以游,穿梭中外古今,她的作品将传统书法结合各种艺术呈现,例如林怀民的云门舞作、服装设计师的跨界展演,让文字艺术走出堂奥,更多元,更亲民,说是一场书艺革命,亦无不可。
董阳孜常透过跨界合作让作品产生新生命。2016年与服装设计师合作「读衣」,图为设计师詹朴的作品。(图/APUJAN詹朴提供)
问董阳孜以82岁高龄,小小的身子,如何承受书写如此巨幅的大字?她对朋友说,过程真的很辛苦,在未创作完成之前,随时都处于焦虑状态,辛苦至极;可一旦写完,她就「出来了」,她就「忘了」;因为忘记是为了下一次创作,在纽约还没开展时,董阳孜已经开始准备2026年的计划,她甚至对友人开玩笑说,大都会给的两面墙还不够,「如果再给我两面墙,我还可以写!」
台护照戳章 出自她手笔
董阳孜的书法,早就等同台湾的名片,她感念在台湾可以给她创作的自由。林怀民的云门舞集题字、台北车站、松山机场、国家音乐厅、诚品书店、金石堂书店的标准字、白先勇「孽子」舞台剧及允晨版书封、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海报,甚至中华民国护照的通关戳章,都出自董阳孜手笔。
台北车站大厅的四个大字是董阳孜的题字。(本报资料照片)
中华民国护照的戳章,也出自董阳孜手笔。(记者陈宛茜/翻摄)
被纽时问及题字被刻在护照戳章时,董阳孜笑称,这是正式用章,其实没多少人认得出来,只有她在通关时海关官员会认出她是董阳孜。可董阳孜也语重心长的说,书法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应该习以为常,可是当大家对此好奇时,也代表书法教育的式微。
董阳孜的书法受到两岸三地的欢迎, 2021年马唯中也曾在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担任策展人时,邀请她为该馆新建筑大厅空间创作;2020年董阳孜也曾在康乃尔大学举办过展览,此次在大都会博物馆则是首度的大型艺术机构展。据纽时报导,大都会博物馆的参观者,在疫情前华人占10%,疫情后降到4%,也就是说,九成以上都是非华人的国际参观者。
拒科技操控 她不用手机
董阳孜平时就是在台北家中创作,她用大毛笔书写铺在地上的宣纸之上,笔随意走,龙飞凤舞。纽时报导,董阳孜说,她喜欢野兽派画家马谛斯(Henri Matisse)名作「舞」(Dance)。
董阳孜不用手机、不用电脑,她说,现代人使用的文字都是从电脑里跳出来的,她对文字的失落感到忧心。曾有好友笑她,这是什么时代了,还在写毛笔字?世界如此之美,若不用手机不知会为此损失多少。但董阳孜告诉友人,「这是我的人生,我走这条路没有任何遗憾。」
董阳孜自称落伍了,但她也笑友人,你们手机掉了都得紧张兮兮,尤其现在很多诈骗都由手机而来。董阳孜很清楚,她就是不想被科技操控,她是有自觉的「今之古人」。董阳孜生活简单,不爱应酬,除了创作,兴趣就是旅行、看电影,看舞台剧、听爵士乐、打乒乓球,这些都是刺激她创作灵感的来源。
忧文化传承 当最后堡垒
「她的使命感很强。」董阳孜为台湾的允晨文化25周年题的标准字使用至今,允晨发行人廖志峰说,董老师也许身处书法最沦丧的时代,她总认为自己应该成为捍卫书法的最后堡垒。
董阳孜以自己的自律,滋养同一代人在文化艺术上的幸福。但朋友说,她非以此为傲,反而有着几分怅然。对于外界的称赞,她最常回说,书法本来就是习以为常的艺术,你我皆可写就,就像她父亲从小要她每天写两百个小字,一百个大字。可惜,现在学校都不教书法了,她很忧心书法文化的传承。
董阳孜很着急,不只是为了展出,更是为了书法文化的延续。
「我这一生,都在为文字艺术效命,我不是大师,我还在写,一辈子都写不完,表现不完!」董阳孜如此对朋友说。
董阳孜也曾为两岸三地著名的诚品书店题字(投影)。图为已经过世的诚品创办人吴清友手持父亲的题字。(本报系资料照片)
董阳孜2016年以「成人之美」与「和为贵」为主题展出,期盼社会和谐,进而成就他人的美善。(图/诚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