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相挺中小企业-韩国瑜的经济思维

如何相挺中小企业-韩国瑜的经济思维

各行业占国内GDP比重及受雇员工数、薪资

106学年度大专校院科系别毕业生数

在台中的造势场合活动上,我表达了此次参与竞选在经济面上的想法,我的主轴就是「相挺中小企业」。 这六个字,类似的说法,每位候选人也都朗朗上口,历来的执政党同样挂在嘴上,那大家就会想问,到底我的想法,跟其他人的差别是什么,我真的看到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吗?

拚经济,要先想好目标是什么

在台湾,「拚经济」是每一个政治人物都要面对的问题,许多人也都提过不同的主张、乃至具体的做法。以我来说,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反复的问自己「到底台湾发展经济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我的看法是:台股指数上万点、GDP成长率上升、人均国民所得追上星港韩,都不算是伟大的成就,台湾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做到「国民富足」,这比「国家有钱」重要太多了。

如果「拚经济」的目标,只着重在国家总财富增加这一类的指标上,是会有后遗症的,最常见的,就是过程中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的问题。

「国民富足」这个目标,我曾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叫做「发大财」。我要把这句话说的更清楚些,我的意思是,「一般的民众,都要可以挣得有可支配所得剩余的财富」,或者说,「吃饱穿暖后,还能无后顾之忧的,过着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换言之,「发大财」的核心价值,在于「雨露均沾、深入基层」,而不是「拚经济」的成果只集中在部分人的身上。

拚经济,不能忽略

国际情势变化的影响

目标清楚了,我认为还有一项预习作业必须完成,就是要了解我们目前所处的国际情势,才能找出好的对策来。

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是一个挑战巨大的时代。当前的国际经济情势,可以简称为「掠夺资本主义」的时代。这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所产生经济型态的新变化。其中有些变化,对我们台湾的影响重大,我要花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察:

首先是,这已经是一个资本来决定产业发展的时代了。

20年前,情况刚好相反,记得那时候台湾的银行家们常说,「银行要跟着企业走」,所以台商去哪里投资,我们就要去哪里设据点,满足他们融资的需要。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庞大的资本累积,才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即将要开放竞标的5G,就是一个明显例子。

其次我要说的是,许多在台湾曾经被视为「典范」的产业或企业,都转移的太快了。

举例来说,「两兆双星」曾经是被寄予厚望的新产业,政府也卖力推动,希望帮台湾的产业转型,找出一条新路来;生产智慧型手机的HTC,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台湾相当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企业,堪称为「台湾之光」。

目前距离这些产业或企业最风光的时候,并没有太久,但情况却已大不相同。我们想树立或乐见的一些典范案例,都在快速移转中。

这项变化,也衍生了我的第三个观察:由于典范移转的相当快速,所有的劳工,特别是年轻的劳工,在他的职场生涯上,至少会面临一到两次的失业期。

拚经济,要顾虑到

人力与产业结构的现实

这些问题交织下的台湾经济困境,该如何化解?我的看法是:「调体质」比「长肌肉」更重要。

也就是说,政府不要急着创造或扶持一个新的产业,「两兆双星」之后,现在又转移目标,寄望「风电产业」可以成为下一个兆元产业,宛如上健身房苦练勤练,要练出精实的肌肉来。

我认为政府没有能力,去预期未来的产业发展,会出现什么模样,事实上,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也多以失败收场。

但政府也并非什么都不用做,应该务实盘点台湾的人力结构、产业规模的现况,这些现实上、短期内,没有办法快速调整,却真实存在的部分,应该赶快把体质调理好,让他们也能在经济发展或变化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并有所发挥。

不客气的说,许多都人把「拚经济」简化成为「拚科技」,这种想法,如果从人力结构的层面来看,未必合宜,我要强调,「台湾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完全以高科技为主。」

如果把各大专院校科系别的毕业生人数,从学士到博士一起汇整统计,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以106学年度来看,电脑资讯相关科技毕业生约21,000人,化工材料、电子电机、机械这类别约55,000人,加在一起算,占比合计约25%。大约每四个毕业生中,有一位是这些相关科系的专业毕业生。

但同样是2018年,台湾还有休闲、职安、农业、艺术、教育等不同类别专业领域的毕业生。这些为数庞大、拥有各式各样专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可能不懂科技,或对科技不感兴趣,但不代表他们的专业就不重要,就可不受重视。

再来看看受雇员工的月薪情况。同样是2018年的统计数据,比较之后可以发现,雇用了56万人的农林渔牧业,2018年平均月薪不到2万元,次低的教育服务业也只有26,000元,和全台湾平均月薪约52,000元相比,差距相当大,更不用谈和高薪的科技新贵之间的差别了。

此时,如果政府推出的「拚经济」政策,把大量的资源挹注到科技领域,对这些非科技人而言,即使拚出成果,利益也只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与「国富民足」目标,差距很遥远。

「拚经济」要顾虑到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我国产业规模与雇佣情况,相当程度集中在中小企业上,台湾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骨干的经济体。因此,同样从「国富民足」的目标来看,政府一定要挺中小企业的发展。

只有台湾发展出型态相当多元的中小企业,它们都能充分得到发展与发挥的机会,人才供需市场的失衡情况,才能得到改善。也就不用担心低薪的问题了。

根本解方,用资金

打通中小企业的任督二脉

政府要挺中小企业,在刘兆玄院长时,就提出来过,当时是为了面对金融风暴,所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对的,可惜之处在于,没有彻底的落实。

简言之,我认为「政府挺银行」这部分做的不错,但「银行挺企业」这一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按我的看法,要挺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可以有四项工具运用,分别是:税、利率、汇率,以及金融发展。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税、利率、汇率的作用都不大,尤其双率问题,还要跟着整体国际情势的变化,顺势而为,不是我们想要怎样就可以怎样。因此,几乎可以说只有「金融发展」,是唯一可以运用来挺中小企业的政策工具。

至于要怎么做呢?刚才我提到,发展经济要顾虑到现实问题,如人力结构、企业结构两个问题。而企业运作命脉的资金来源,更是结构性的问题,必须考虑清楚。

台湾长期以来,是以一个「间接金融」为主的环境,也就是企业有资金的需求,多半要找银行借钱的环境,如何周转,避免银行雨天收伞,几乎是每个企业存续的根本问题。

但台湾的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并非友善。公股银行为主的金融专业人士,容易受制于政治力的影响,再加上行贿罪等法律上的束缚,对于企业经营的风险,会非常谨慎,宁可先退一万步想。要想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从事中小企业的融资,客观上来说,比较困难。它们更乐意跟「高大上」级别的企业打交道。

简言之,如何找到容易的筹资管道,其实是发展中小企业的核心议题。

资金流动,

要流到末梢神经上

把经济活动比喻成人体,为数庞大的企业,就像是每一个器官或细胞,资金扮演的就是血液的角色,器官或细胞要长的好,先决条件是血液可以流得过来,带来养分。

在血液输送的过程中,大的器官总是优先得到满足,小细胞则未必如此。如何流到让血液流到末梢神经,是一个人健康的关键,经济也是如此。

但要将资金流到末梢神经并不容易,在我和许多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最核心的因素还是钱。尤其在经济型态的快速转变中,连大企业都不断的「高筑墙、广积粮」,强化自身的资本实力,何况中小企业。随着产业型态的调整,如果资金运转不顺,确实可能每年会有段时间,发不出薪水来,或需要放「无薪假」,可以预见,这种现象愈有愈有可能常态化。

因此,更健全的企业融通机制的设计与推动,已经刻不容缓,必须找出新的融资方式来推动经济活动,一方面,要鼓励银行打破只想做房地产融资,赚简单钱的思维,更愿意把资金贷给中小企业。如果找出合适的方法,提供企业喘口气的「救命金」,我相信,远比出了问题才推出的救急式补贴措施,要好得太多。

如何做到呢?每家银行资质、所处环境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政府要做的,是适度的以监理宽容作为手段,鼓励金融业面对中小企业借贷的自我研发,像是对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创新商品,制定衡量的标准,达到标准,就可以给予更多的业务项目、据点设置迁移的便利等,一定要鼓励银行跨出这一步来。

另外就是要恢复工业银行的角色。在低利环境下,银行整体风险偏好能力大降,工业银行逐渐从金融业消失,导致银行体系懂企业的人越来越少,对产业风险的评估能力大为降低,企业借贷的效率与规模也不佳。工银如何恢复,是关键所在。

挺中小企业,

资本市场也要贡献心力

除了银行资金融通外,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另一个管道,是资本募集能力也要强化,尤其长期而言,中小企业想要做到体质强壮,非常需要资本市场来帮忙。

该怎么办呢?我可以提供两个角度,供大家思考:

首先是,和国际上的金融市场相比,台湾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金融比重,实在太高了。国际上愈来愈追求简单、方便、直接、便宜的融资方式,我国的金融市场,确实有必要扩大直接金融金融的规模,取代部分的银行融资。

这意味着我们公开市场规模与丰富度,有加强的必要,包括香港、大陆的资本市场都有许多的创新,各种板块推陈出新。它所反映的是,其他资本市场不断的在帮企业的忙,寻找更适合的直接融资工具,相形之下,台湾在这方面的积极度,尤其对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要提供更多的方便。

另外一个重点,是透过资本市场各种定价方式,撑起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来。

日本有所谓的「工匠精神」,它们对于工艺的认真,长年以来,很多反映到了企业的技术层面上,许多的日资企业,拥有难以取代的独家技术能力,因此屹立不摇。相形之下,台湾的企业习惯赚「快钱」,跟着时尚风气走,碰到机会就捞一笔。

可是如果你没有扎扎实实的技术能力,很多机会是看得到吃不到的。或者说,在某一领域里,只拥有95%的技术能力,你可能可以抓住两到三个新的机会。但想一通万通,任何机会不错失,得拥有99%以上的技术能力。也就是说,当技术含量越高,技术的泛用性也越高。

而如何让技术能力从95%提升到99%,很难绕过「烧钱」这一环。资本市场对技术研发进行资金的奥援,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撑住,厚植技术能力。我认为,这才是台湾资本市场力挺中小企业的最大意义。(韩国瑜财经后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