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我国加入CPTPP的农业结构调适策略
根据农委会的资料,我国农产品受到平均约15.6%关税之保护,而2020年除83.5%的农产品税项仍有关税外,也有约20项的重要农产品系透过「关税配额」(如稻米、香蕉、东方梨、干香菇等)及「特别防卫措施」(如花生、鸡肉、液态乳等)等非关税方式来予以保护。倘加入CPTPP后要大幅取消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必须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提升竞争力,方能确保农业的永续发展。
农委会所提出之因应策略,除了争取我敏感农产品排除降税,或采取较长之降税期程等优惠,并宽列「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以降低CPTPP对我农业的负面冲击。此外,农委会也提出七大转守为攻的对策,包括推动进击型农业、推行地产地消、建构完整冷链与供应链、扩大对地绿色环境给付、发展六级化产业、强化检疫与检验,以及扩大推动农业保险等,以争取新的出口商机,确保农民的收益。
上述的因应策略均相当重要,但美中不足的是,仍缺少来自农民自动自发之行动。首先,在CPTPP之下,来自进口之竞争将更加激烈,农业部门应脱胎换骨,放宽农地他用,鼓励高龄老农退休;并善用「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辅导兼业农离农离牧,以专业农为主力,引领在地供应链展现韧性,生产高值化产品,正面迎战进口品之竞争。
其次,CPTPP并不像台湾加入WTO仅需调降关税与开放市场,还涉及食品安全、卫生检疫、商品标示等的透明化及标准化,也关注海洋资源枯竭以及致力打击非法、未通报、未规范(IUU)渔业等环境议题。因此,我国须建立产官学伙伴关系,透过智慧型管理与监控系统、资源存量调查与承载力分析、污染防治、保护区设置等,推广低环境冲击之永续经营模式,建构符合国际保育公约与食安规范的生态食物链体系。
第三,农业的发展路径与其他产业相同,由土地与水资源密集的生产模式转化为资本、技术、管理密集的产业,也从生产型的农业延伸为上中下游环环相扣的价值链体系。农民虽可以透过降低成本与产品差异化两大策略,提升自己在价值链的重要性与不可取代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生鲜农产品的外销往往受各国动植物防疫检疫(SPS)规范之影响甚大。面对CPTPP带来之出口商机,应以价值链之观点着手,成为华人地区品种、种苗、渔苗(观赏鱼与养殖水产类)、种畜等技术之研发基地,或以异业联盟方式,运用「六级化产业」概念运筹帷幄,整合栽培、资通讯、植物工厂、加工设备、品管技术、运销物流所需的冷链、温控及保鲜等技术与售后服务,赚取更高的附加价值。从早期的Made in Taiwan (台湾制造),提升至Made with Taiwan (与台湾共同制造),进而共享所创造的附加价值。
最后,如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引用的一个非洲谚语:「每天早上起来,非洲的羚羊总是开始奔跑,因为它知道如果自己跑不过最快的狮子,就会被吃掉;而同样地,每天早上醒来,狮子的第一件事也是奔跑,因为它知道如果自己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会被饿死。总而言之,无论你是羚羊还是狮子,当旭日东升,你最好开始奔跑,而且要跑得愈快愈好。」面对未来愈来愈平的世界,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一样,需要改变,需要调整。全球化的生存之道,「变」是人世间唯一不变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