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求才若渴 政府须带头整合

图/美联社

随着AI浪潮席卷全球,相关职缺迅速成长,求职平台Cake最新发布《2024软体科技业薪资报告》指出,全台超过7成企业在2024下半年扩大招募,其中,与AI密切相关的系统软体领域年薪称霸排行,AI企业也喊出百万年薪门槛是基本,企业求才若渴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行政院喊出4年内培育20万名AI工程人的目标,然而,台湾的人才真的准备好了吗?

2017年从集团资料科学家跳脱出来自立门户的APMIC执行长吴柏翰对「缺人」非常有感。他直言:「软体业基本上都是IC设计比较多,但我们着重在语言模型的人才在体感上真的很稀少。」据104网站截至9月的薪资统计,资料科学家、资料或演算法工程师等类似工作的样本,超过五年经验的屈指可数。

为解决缺人困难,吴柏翰也从本身就读及授课的台科大拓展人脉,从研究单位找寻适合的团队成员,也积极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不过紧接着就面临产学落差的问题。

吴柏翰发现,台湾虽贵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中心,但设备昂贵,连实验室老师都不一定有机会使用,学生则是拿基本的游戏显卡操作,「好像是一台跑车,没有人开过它,不管开不开得好,大家连摸都摸不到。」没有算力,模型就不可能做大,更遑论进一步优化产品、打出市场。为缩小这一差距,吴柏翰建议加强产学合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际的AI硬体设备和项目。

今年3月时,黄仁勋在GTC大会期间与台湾厂商餐叙时,现场几乎都是硬体商,软体商仅两三家,吴柏翰希望更多软体商可以投入类似的合作。他表示,「辉达在近两年开始关注软体发展,奇怪的是,连辉达都开始关注软体供应商,台湾目前反而没有什么人关注,若台湾能跟上的话,几年之后的发展就不会局限在硬体。」

吴柏翰主张,台湾在未来十年不应单靠硬体,应该让具有弹性、多元发展优势的软体业同时并进。他解释,若硬体厂商不重视软体,制造出来的硬体规格相似,接下来将陷入全球竞价的恶性循环,在价格战的影响下,「毛利会非常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