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从新闻到寄望
纽约时报的报导所以能引起普遍的兴趣,当然因为莎士比亚是全球最伟大的剧作家,趁此探讨他成功的原因,或能为我们的剧坛提供殷鉴。莎氏十四岁辍学,告别了正式教育,后来也未遇名师,他能出类拔萃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绝非由于天才。他早期的剧本在内容、技巧,及文字各方面都模仿当时别人成功的新剧,例如在看过马罗《爱德华二世》的演出后,莎氏就写出了《亨利六世》。他后来虽然自辟蹊径,但他所有剧本的题材和故事,除了一出尚未查出来源之外,都是依据其它著作的改编。至于他使用的文字工具「五音步无韵诗」,更是别的诗人和剧作家多年淬炼出来的精华。
在另一方面,莎氏几乎无书不读,他引用的书籍资料,遍布于剧中的字里行间。他使用的词汇迄今为止,在英文作家中高居翘楚。他去世多年以后,由詹姆士一世钦定的《圣经》英文翻译本只有10,000个单字,其中约有2,000个都是由莎士比亚首次使用。总括来看,莎氏不朽的根源,就像杜甫自况所说的「转益多师是汝师」。
莎氏创作的顶峰距离英国第一出「正规喜剧」约有六十年,法国在划时代的《熙德》(Le Cid)演出以前, 也有几十年的过程。其他欧美国家包括俄国、德国和美国莫不如此。我国自民初引进「话剧」以来,迄今将近一个世纪,惜内忧外患频仍,成绩受到影响。但近年来环境远胜昔日,希望我们的剧坛能有作家多方汲取,取精用宏,创造出旷世之作,在世界舞台绽放豪光。
(本文为中华民国笔会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