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肿瘤医院创建“无呕病房”,化疗恶心呕吐降了9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姜泓冰 王广兆 张晓菊

超过一半肿瘤患者在治疗周期中需要接受化疗,但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让很多患者闻之色变。为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创建“无呕病房”,成功让肿瘤患者化疗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90%。近日,相关管理流程被2024年版《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收录,形成了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管理的“上海方案”。

化疗是一种通过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化疗药物是细胞毒性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一些正常细胞。一些常见的化疗药物如铂类、阿霉素、氟尿嘧啶等,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造成影响。部分患者会因药物反应或者其他因素,在治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有的患者因为恶心呕吐而对化疗产生强烈的排斥,导致后续治疗难以进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化疗患者达21.7万人次,其中住院化疗患者约43500人次。有效管理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对于提升肿瘤患者的化疗依从性,进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2015年,该院肿瘤内科医护团队就依托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平台,开展了“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循证护理实践项目,“医-护-患”共同参与,经过试点,最终形成住院化疗患者个性化管理方案。

引发恶心呕吐有药物因素,也有患者治疗期间心理压力较大或肝脏功能损伤等多种原因。作为上海“无呕病房”首批试点建设病区,肿瘤内科医护团队充分评估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将整个化疗过程分为四大阶段,细分不同阶段的应对策略,形成化疗全流程管理模式。

在住院患者入院时,病区护士便开展分阶段饮食宣教,强调不同阶段的饮食注意事项,并及时掌握患者反馈;在化疗前期开展风险筛查与早期预防,将评估工具嵌入护理病历信息系统,由护士评估患者个人因素,包含心理、既往化疗后呕吐情况、患者对于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认知等,再由医生进行患者的药物风险评估,通过智能平台形成医护联动机制。

医生根据筛查结果,结合“无呕专科医生”设计的循证医学知识库,开具预防性止吐药物方案。护士在落实预防性止吐药物干预的同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患者开展个性化治疗护理。如对中风险患者,会加强环境及患者口腔卫生、味觉改变应对等自我管理;对于高风险患者,结合穴位按摩、芳香疗法、五行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缓解恶心呕吐的发生,并每日评估患者症状登记和预防处理效果。

化疗期间,医护团队结合恶心呕吐分级量表和“患者日记”两种工具,实时管理患者症状。出现≥2级恶心、呕吐症状时,实施循证医学解救方案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

在化疗间歇期,医护团队通过科普视频、微信公众平台小助手等开展患者管理;对需要重点关注的患者给予照护指导和健康教育,直至启动预警及时干预。

据了解,“无呕病房”成立以来,高风险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约90%,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2023年8月,肿瘤医院肿瘤内科23病区获评上海首批“全国CINV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这项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全周期规范化闭环管理,也成为国内无呕规范化管理的新标杆。据悉,该院未来会将相关工作推广至日间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