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被霸凌3/師徒制易生霸凌 專家籲比照性平設專責單位
专家点出,社工界圈子小,且师徒、学长学弟制明显,容易发生霸凌事件,要加以预防,必须有能让员工放心的申诉管道。图为社工工作情况,非当事人。本报资料照片
官署霸凌案让社会兴起一波职场霸凌Me Too潮。据统计,社工目睹或遭遇职场霸凌比率,竟超过8成。专家点出,社工界圈子小,且师徒、学长学弟制明显,容易发生霸凌事件,要加以预防,必须有能让员工放心的申诉管道,政府应比照性平三法,要求机构设置专责单位,并透过案例讨论,订出霸凌定义。
台湾临床心理学会理事长杨启正说,心理师、社工等助人工作存在「老师手把手教学生」的师徒制文化,一旦发生霸凌事件很难处理,有时是前辈认为过去也被这样教导,认定以严厉的言语或不当手段带领后辈算霸凌,这导致机构面对霸凌事件,与企业单位有很大不同。
杨启正表示,防制霸凌首重保密、可信任的通报管道,以近期官署霸凌案为例,多采任务编组方式,邀请心理、法律专家参与,虽强调有一定比率,但调查小组中仍有该部会长官,即使属于不同单位,也难让人放心长官之间不会互通有无,建议应比照性平,成立专责的调查机构,内部委员只是提供实务界经验,帮助专家做出判断,而不直接参与决策。
霸凌样态不断转变,如何定义霸凌有模糊地带。杨启正举例,职安法规定要长期发生才算霸凌,但进入网路世界,一日之内可能有近百则霸凌讯息,让当事人难以承受,政府应邀集专家进行案例讨论,重新订出霸凌定义,与如何处理的因应准则,且应拉高至政院层级,尽快让霸凌案件处理的专业程度与性平接轨。
台大社工系名誉教授郑丽珍表示,职场霸凌不像性骚扰成案与否完全取决于被害者感受,而是要有客观事实,以大学校园为例,设有教评会及申诉委员会等,由各学院派出代表,根据客观事实提出对霸凌教师的处理方式,而社工若与主管发生争议时,相关讨论录音、文件等客观事实都是必要的保护措施,「但职场变成这样也很累人,机构应该把工作气氛弄好,让员工能有信任。」
「社工会用离职率反应霸凌情况。」郑丽珍表示,许多社工会用辞职、换工作表达对霸凌的抗议,因此组织管理者必须敏锐,单位流动率高即是霸凌事件的警讯,应尽快作出处理,否则若发生集体离职,恐影响机构服务品质,服务的案主也会遭受波及,加上社工圈子小,哪些机构有霸凌问题,消息很快传开,社福机构是提供个人服务的组织,「名声不好,对组织不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