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陆商业航天发展的致胜关键

旺报社评

太空是21世纪全球竞争的新场域,随着网路科技的成熟,航太产业与太空经济逐渐成熟。大陆近年来在太空领域成就惊人,商业航天成为各地政府「十四五规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出支持政策。

2040年规模达兆美元

从马斯克SpaceX于2008年第一次发射民用火箭,到2021年7月贝佐斯搭乘其太空探索公司开发的航空器成功进入太空漫游,太空经济已不再只是想像,也刺激了大陆加入这一领域的竞争发展。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达4000多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高达80%,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2040年太空产业经济规模将超过1兆美元。全球主要航太大国都将发展商业航天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超大规模星链发射及组网、载人太空旅行、商业化空间探测等为代表的商业项目,成为带动全球太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大陆官方近年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被视为大陆商业航天的「破冰」。2015年发布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画(2015年-2025年)》,再次提出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和系统建设。

2020年大陆「新基建」纳入卫星互联网,进一步促进了商业航天领域的资本活跃。日前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大陆业内预判,「十四五」期间商业航天得到的政策支持有望不断加大,同时随着低轨卫星网路的发展、北斗应用下游需求的释放以及商业火箭的逐渐成熟,大陆商业航天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大陆已有超过160家商业航天企业,涉及产业包括火箭、卫星等配套和总体制造、卫星测控、地面设备制造、通信卫星及遥感卫星的运营服务等。星箭发射一体化、产业化聚集渐成趋势,尤其龙头企业愈发突出,已处于技术向产品的商业转化阶段。比如,由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一号曾于2019年成功发射,成为首枚发射成功并精确入轨的大陆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

大陆商业航天的发展,优势与劣势皆很明显。一个显著优势是强大的工业生产格局,全球具备航太系统全产业链保障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从生产制造,到系统应用、运行维护服务等,大陆业界都有成熟的条件支撑,加之大陆庞大的市场空间,近年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不过,由于起步较晚,存在技术和人才的限制。此外,商业航天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产业,前期研发成本高昂,且难以形成规模化供应链,因此,目前大陆商业航天主要集中在小型运载火箭、卫星制造与卫星数据服务等领域,尚无力涉足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站等大项目。

应着眼全球供应链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航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全球商业航天的领衔者,当属马斯克麾下的SpaceX,该公司创造性地开发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从而极大降低了商业成本。不过,SpaceX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日前还传出了因火箭计划遭遇危机恐面临破产,马斯克本人亦曾承认,SpaceX的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支持,政府订单在关键时刻化解了公司的资金链危机。SpaceX的成功体现了美国商业航天领先全球的经验:一方面,利用市场化规则,追求效益最大化、鼓励创新;另一方面,政府提供重要政策支持与保障。

在这方面,大陆政策支持与引导资本投入更为明显。多个地方政府加大航太产业引进力度,技术、资本与地方政策加持呈现融合发展趋势,2020年该领域融资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61.21%。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十多个城市,皆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竞相进入太空经济领域,北京和武汉都成立了航天产业基地,浙江也提出在宁波打造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海南则藉自贸港优势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等。

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大陆商业航天的发展,今后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人才,务实创新,突破可回收火箭等关键技术。对此,资本市场应保持长线理性,避免一时热度。另一方面,尽管竞争不可避免,商业航天仍应寻求国际合作,着眼于全球供应链的配合,这样方能提高效率,让太空时代尽早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