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搭上大陆农林发展快车

旺报社评

大陆发布《农林22条》惠台措施,涵盖土地使用、融资便利、管理行销辅导方面面,是邀请台湾农民企业参与大陆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农业农村经济的请贴。

大陆主动释放诚意

台湾农民投资大陆农业已有30多年历史,1985年台商邱伏对率先在福建漳浦成立当地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1988年两岸农业界人士在香港首次会晤;1996年台湾专家在福建永春教大陆农民改造第一家芦柑果园,农业交流合作在两岸恢复交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5年连战登陆「破冰之旅」,大陆掀起「台湾水果热」,之后大陆开放零关税台湾农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台湾农民分享两岸交流红利

2018年至今,大陆已经连续4年发布惠台措施。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到协助台商台企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的「11条措施」,再到此次《农林22条》聚焦农、林业乡村振兴面向,大陆对台湾扩大开放力度渐进增强,为在陆台胞提供同等待遇的领域逐步扩大,针对台企的优惠政策也更加细化。新措施确实落实,台湾业者到大陆发展农、林业,将可获得经营成本更低、融资条件更好、可用土地资源更多等便利,尤其重要的是,在大陆强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当下,合作发展的空间更大。

大陆日前先后发布最新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十四五规画」和「2035愿景目标纲要」,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单独成篇,可见大陆现阶段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建设。大陆农林渔牧业占全GDP比重虽然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但总产值仍超过12兆人民币,基础雄厚,加上大陆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可支配收入成长逐年攀升,农业农村市场一片蓝海,台企在新政策下将大有可为。

《农林22条》包括台胞台企在农业林业领域发展涉及的农地林地使用、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投资经营、研发创新、开拓内销市场等方面,确实照顾到赴陆发展农林业的实际需求,不仅涵盖农业供应链中生产、加工、销售的全流程,还涉及资金补助、保险保费补贴、个性化融资产品等优惠措施,为登陆业者解决后顾之忧。

从发布时机来看,《农林22条》既是大陆在两岸关系僵化之际,主动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也是在「十四五」开局阶段推动农业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台湾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大陆,在两岸农业合作中具有优势,善加利用,将可在大陆乡村振兴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台湾民众用脚投票

大陆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生态样貌丰富,两岸农业差异化发展空间巨大,台湾在农林产品育种、农林企业管理、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强项,可以和大陆的土地资源、广阔市场、政策优惠形成优势互补。台湾农林业人才和企业可在此过程中积累宝贵经验,亦有机会反哺台湾本土农业持续发展。

《农林22条》经过一段时间规画与「凤梨事件」并无关联,大陆农业技术来源也非常多,大陆农业惠台并非觊觎台湾农林业技术。民进党政府与其高呼「狼来了」,设限阻碍业者到大陆发展,不如反省自己的政策。

台湾毕竟地狭人稠,农业发展腹地极小,成长空间有限。如果市场足够丰腴,本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相信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意离乡背井,政府若一味将大陆惠台政策做政治化解读,无视民众的诉求和福祉,民众将用脚投票、选择到大陆发展的只会更多。

两岸关系要改善,农业交流不可或缺。亟需超越成见,累积善意,若政府对大陆抛来的「橄榄枝」视而不见,只知空喊「捍卫凤梨自由」的口号,甚至阻碍民众和企业西进探索新商机,则只能坐看对岸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业技术差距被迅速抹平,错失共同成长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