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莫迪赴厦门峰会 陆展大国风范

印度总理莫迪如期参加在厦门举行的金砖会议,应归功两国顺利化解在洞朗高原长达两个多月的军事对峙,双方各自撤军,让中印关系重回正轨。而此次对峙能够圆满解决,是因两大国理性务实沟通妥协,地缘政治的战略角力固然重要,经贸合作的共荣前景更值得重视。

6月时中国在毗邻印度的洞朗地区修筑公路,印度边境部队不丹声称拥有此区主权、中国修路改变现状为由,越过边界阻挠修路工事,双方人员爆发肢体冲突,两国迅速陈兵边界对峙,局势一触即发;之后中印部队又在拉达克边界互掷石块爆发冲突。中国政府坚持印度必须无条件退出中国领土,印度则呼吁外交谈判。

中国不只官方态度强硬媒体及网友也纷纷主张严惩印度,两国气氛紧绷,令人忧心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否会演出续集。不过情势柳暗花明,8月28日印度宣布,经外交交涉后,中印双方已达成协议从洞朗撤军,此消息随即获得大陆外交部证实,当天印度就把越界的人员与设备全部撤回彼侧。中方强调未来仍会持续在洞朗地区维护领土主权,大陆国防部也表示会加强边界巡逻,「捍卫一草一木」。

媒体聚焦中印到底谁赢了?表面上看来,印度达到了阻止中国修路的目的,中国也达成印度退出中国领土的目标,双方都可以宣称「胜利」。不过,实际上双方都经过理性算计,盘算过让事件迅速解决的整体利益,各让一步、各取所需,危机才顺利化解。中国高度重视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随即盛大举行,不希望缺了一位要角,不但造成东道主的遗憾,也将妨碍大陆全球经济大战略的布局与推展,因而在十九大前夕圆满化解了这场国际纠纷

其实,洞朗边界的修路,对中国与对印度的战略意义有很大不同。中国是想改善当地民生交通,强化边界地区运输系统,这条路不修还可以有其他路线选择,但对印度来说,洞朗道路的旁边,就是印度本土和东北七省之间狭窄的西利古里走廊,这是印度领土上最脆弱的「鸡脖」,一被掐住,东北就可能失守,因此中国的修路工事无意中踩到了印度最为敏感的国安神经。

深层的因素,则是中国强势崛起后向外延伸影响力,「一带一路」南北夹挤着南亚最大国印度,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的「中巴经济走廊」不但经过和印度有领土纠纷的巴属喀什米尔,还直达瓜达尔港,巴国宿敌印度自然大感威胁,因而对偏远边界的一段修路工程生事做起文章。

但一段修路工程,也就是一段修路工程罢了,只要双方部队没有擦枪走火闹得更大,事件终究有其局限性,动摇不了中国前进世界的大局。印度若想反制中国势力的扩张,靠的不是在边界比炮弹,终究是要比经济实力与整体国力,如此一来,中国市场的庞大商机、中国投资带来的资本与技术,事关印度的发展动力。印度争取与中国经贸合作,对国家带来的整体长远利益远大于边界几里公路的争执。

印度算盘打一打,在表达了关切又换得中方体谅停工后,鸣金收兵自是最好的解决。双方各有所得,中方说印度退了兵,印方透露中方同意停工,状态回到最初的原点。至于当事国不丹,在中方慷慨表示愿提供百亿元援助后,也乐于事件到此为止,算来真正获利的倒是不丹了。

不过,从这件事看来,大陆在强势崛起积极实现大国梦的同时,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强烈威胁感,对相关国家的敏感思维缺少警觉,手法上也不够细腻,这可能为自己招来意外的麻烦。《华盛顿邮报》日前报导越南突然停止在争议的南海海域钻探天然气,原因讳莫如深,越南社群网路于是谣言四起,民众纷纷讨论越南政府是不是屈服于中国的施压、出卖了国家尊严,还有人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感消失,让中国借机出头。

中国从封闭到打开门户到走向世界,是国力成长与时代发展下的自然轨迹,但作为一个积极伸张全球触角的新强权,能圆融处理与既有势力的冲撞,尽量化敌为友强化经贸等各项合作,不但能消弭相关国家的阻力,也更能向国际社会展现出大国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