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陆延迟退休 因应老龄化趋势

旺报社评

大陆全国人大通过延后退休立法,自2025年起,以15年时间将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延后至63岁,女性员工与干部法定退休年龄分别从50岁、55岁延迟至55岁、58岁,这是大陆自1950年代以来首次调高退休年龄。

小幅调高 降低冲击

人大通过的改革方案,历经多次讨论与修改,最后采取较温和方案。一是调整幅度较小,不同类型劳动者逐步延迟3年或5年退休。二是采取渐进方式,比如原60岁退休的男性,法定退休年龄每4个月延迟1个月,逐步延迟至63岁;此外,从2030年起用10年时间,将劳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目前的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三是弹性,劳动者可自愿选择提前或延后退休,提前和延迟时间最长都不超过3年。

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在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地都作出相应调整。已开发国家多数将法定退休年龄定在65岁,部分国家退休年龄甚至高达67岁。台湾自2018年起逐步提高劳保老年年金法定请领年龄,2026年开始须年满65岁才能全额请领劳保退休金。大陆此次政策调整,无论是根据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相应调整退休年龄,还是设置过渡期以及引入弹性退休制度,都参照了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从1950年代规定退休年龄以来,大陆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人均预期寿命由当初的4、50岁提高到目前的78.6岁。同时,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年,增加到目前的14年,进入职场的起始年龄普遍后移。人均寿命和受教育年限均显著增长,相应调整法定退休年龄具合理性,可充分释放人力资源红利。

大陆劳动力总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023年大陆60岁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21.1%;65岁以上人口超过2.17亿人,占比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大陆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起持续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人以上。一胎化政策虽已取消,但效果不及预期,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出现七连降,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将进一步降低,适度提高退休年龄以保障劳动力供给确属必要。不过,延退必将产生连锁反应,尤其对就业、养老、托育等领域有较大联动影响,大陆宜提早布局,完善配套政策,趋利避害。

老龄少子 趋利避害

目前大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青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延迟退休会否挤占青年就业职缺、减少青年晋升机会是社会普遍关切。客观来看,部分行业短期内或受冲击较大,但就业机会的创造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青年就业率,最为根本的办法还是必须要提振经济,释放就业机会,延迟退休对劳动人口的补充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会促进职缺增加。近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而涌现的新职业,就吸纳了不少青年就业。

到2035年左右,大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延迟退休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但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问题可能更严重。大陆养老服务产业亟需加快发展,银发经济还大有可为。

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也会导致老人更晚回归家庭。在大陆,婴幼儿多由祖辈协助照料,延迟退休会增加儿童照护成本,短期内托育困难、「不想生」情绪恐会加剧。因应已经走低的出生率,必须加大专业托育服务供给以保障需求,这不仅是就业市场的新机遇,更是长期优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必要作为。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采取渐进式政策调整,并建立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有助于减轻不利影响,争取更多支持。大陆若因应得当,有助于将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养老危机、社会劳动力减少等不利因素转化为利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