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第一岛链战略观已过时

旺报社评

乌克兰战火日趋炙热之际,美国总统拜登指派跨党派资深代表团访台,由前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穆伦率团,成员都是国防与国安前高阶官员,媒体解读代表拜登政府对台湾坚若磐石的承诺。蔡总统「台湾不是乌克兰」余音绕梁,神准预言普丁将攻打乌克兰的拜登,是否担心两岸有事,因而紧急派员来台「安抚」?

战争能量超越海权

当然,这也可能是美国过度紧张,毕竟大陆坚持和平统一方针不变,应该不至于趁欧洲之乱对台采取过激的军事行为。台湾国安高层也曾对外宣称,台湾地位重要,不可能像乌克兰一样任人宰割。

台湾国安高层认为两岸不会发生战事,不是因为大陆坚持和平统一的「融合政策」,而是基于三个原因,认为大陆不敢对台动武:一是,台湾是东亚第一岛链要冲,对美国的重要性非乌克兰可比拟;二是,台海具天然屏障,美国对台海安全承诺明确且坚定;三是,台湾处于国际供应链关键地位。尽管如此,国安高层仍认为应严防中国的「认知作战」,蔡总统会见美国代表团时,也强调要严防境外「认知战」。

蔡政府不怕大陆对台发动实体战,却担心虚拟的「认知战」,显然针对的是「内部敌人」,与拜登对台海情势的关切点完全不同,至于美国所关切的台海情势,是否真的是如民进党国安高层所认知,是因为台湾占据第一岛链重要位置,才要派员到台湾安抚人心呢?

过去我们认定台湾在第一岛链中的关键地位,主要是台湾占据第一岛链的中枢,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掌握台湾能有效遏止东海与南海咽喉的战略通道,也与第二岛链内海域形成有利航道,同时是前往远洋的跳板。

只是,台湾虽在第一岛链占据重要位置,但美国战略家肯楠在冷战前拟定围堵战略时,并未把台湾画入第一岛链的防卫中,如果不是发生韩战,台湾的战略地位可能还入不了美国政要的眼中。更重要的是,岛链战略的基础,是立基于美国海权论马汉的「海洋交通」概念,而海权论是一个「大国战略」,主要针对大型国家,其资源与贸易由海上运输较为有效率的状态,对于内陆国家或是海权小国来说,海权论仅有参考作用。

马汉认为要维护美国的安全,只有在欧亚大陆周边建构岛链战略,防止欧亚大国对外扩张,才能让美国的安全有所依靠。肯楠依据这个概念,以「抗苏观」作为拟定岛链的基础。而东亚地区沿着大陆所形成的第一岛链,就成为肯楠围堵战略的重要地缘架构。第一岛链的建构是围绕「抗苏观」而不是要围堵中国大陆,这也是台湾没有被列入岛链之中,以及后来尼克森可以祭出「联中制苏」战略之故。

主政者应维护和平

更重要的是,第一岛链的地缘战略建构,是大航海时代的观念,如今战争的能量已经超越海权,跨越陆、海、空、天、电、网的多维方向发展,单独想依靠岛链的地缘战略围堵中国东出太平洋,将逐渐落后于现实。

当然,两岸隔着有「天堑」之称的台湾海峡,不至于像乌克兰般让俄军坦克任意驰骋。但海峡作为防卫的概念,是跟第一岛链的地缘战略连结在一起,如今大陆海空军跨越第一岛链易如反掌,一旦大陆做出选择,不但台海「天堑」功能立刻消失,第一岛链作用也不复存在。

台湾因而有一种玉石俱焚的思考,也就是大陆若发动攻台战,不惜以飞弹摧毁大陆的一线城市,甚至是三峡大坝。美国的一些所谓战略家,更提出台湾可以「自宫」,自毁「护国神山」台积电,让大陆得不到攻台的利益。这些只能说是一些馊主意,无法真正保卫台湾安全。两岸最好的结局不是打仗,而是和平。当台湾一些媒体还在倡议「想要和平,先准备战争」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台湾年轻人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上战场,还是认定美国一定会帮台湾打仗,这在乌克兰战争中都已经看得清清楚楚。

台湾要抛弃旧的地缘战略观,不必在战争与和平的二分法中做选择。既然大陆对台有和平的方针,台湾是否更应在和平的空间里创造思考,主政者不该总是想要把子弟兵推向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