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政府对市场敏锐的嗅觉非常重要

旺报社评

大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0兆元人民币(约新台币45兆元)化债措施,其中包括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兆元人民币,新增地方政府专款债券可置换隐性债务4兆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将有更多力量处理房地产问题,并推动地方建设。

增量更要加质 保长期发展

2024年前三季平均经济成长率4.8%,显然保5不易,市场期待人大常委会通过明确、大规模的财政宽松计划,以带动市场信心。人大常委会通过10兆元的规模符合市场的预期。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措施堪称双管齐下,提高债务上限之虞,更帮助地方政府新债换旧债,以降低利息成本,而能腾出更多资源扩大支出。野村预估未来几年,大陆财政刺激方案都将在GDP总量的2%~3%,折合人民币约为2.5兆至3.8兆(以2023年GDP数字换算)之间。

对现阶段大陆经济而言,超大规模财政刺激意义重大。近年来大陆房市低迷,经济持续放缓,造成地方政府税收及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加上过去利用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刺激经济,「隐性债务」雪球愈滚愈大,因而压缩各项重大建设及地方支出空间,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局面。

如今借由中央增量财政政策,开绿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新债置换旧债,可大幅降低地方债务压力,同时增添地方财源。这种用时间换取空间做法,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方面,地方有资源投入重点产业发展,带动投资、累积经济动能;另一方面,也可扩大支出刺激消费,打破景气恶性循环,对今年保5目标的达成绝对有益无害。

不过,短期目标固然重要,但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制高点来看,如何透过地方化债、激发并维系长期经济增长动能,才是重要的课题。尤其现阶段大陆经济发展面临重要转折点,无论是在产业技术革新或是中等收入陷阱等方面,都有待突破与跃升。换言之,当北京在积极推进一揽子增量政策、达成保5目标的同时,也应留意长期产业的革新。不仅要增量,更要「加质」,只有质的提升,才能避免烟火式增长,也才能兼顾短期保5目标与长期经济成长。

产业转型升级 需政府引导

习近平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路上,如同知名经济学者林毅夫所说,需因地制宜。适合发展新产业的地方,就发展新产业;适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地方,就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背后深意,就是政府要对市场保持敏锐的嗅觉,同时尊重市场与地方的发展。

这并非是指政府应一把抓,反而是要更留意市场发展趋势与变化,从中引导并投入适当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产业发展与革新方向由市场决定,资源由政府来分配的一种概念。1980年代德国成功的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经验,或许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当时德国同样也面临经济增长减速、政府债务过高及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1982年柯尔政府上台,开始突出市场力量的重要性,由市场决定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政府转为从旁协助、提供资源的角色。在此一模式下,德国经济成长率从1982年的-0.4%,一路攀升至1990年最高5.3%,十年间(1983年~1992年)平均成长3%,相较前十年(1973年~1982年)平均2.2%,出现明显蜕变。

如今大陆经济与产业发展同样来到关键十字路口,能否借由这次一揽子增量政策,因地制宜推进新质生产力,同时提升发展质量并引领大陆成功转型升级,进而驱动长期经济增长,相信外界都在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