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历史缝隙,想像文学可能──关于《穿越时光见到你:36场历史缝隙的世代对话》
《文讯》所属「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累积数量庞大的图书杂志,珍稀的作家书信手稿,以及作家与文坛活动照片。(本报资料照片)
《穿越时光见到你:36场历史缝隙的世代对话》(文讯提供)
文学的世代之争,在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冷门议题。其中固然有新世代作家欲争取话语权的雄心,也可见每个世代面对「前行代强者」时必然闪现的焦虑。在进化论思维主导下的文学史书写,尤其喜好「唯新是尚」、「由单一到多元」这类不太经得起检证的标签,并替读者寻找(抑或发明)一个又一个宣泄的出口。但在各个世代之间,必然都得「争」个不停吗?我们对文学史的想像,能不能不要只停留在单一、单薄且单线的进化论上?立足当下的最新世代,可否尝试重组前贤的记忆及脉络,融合甚至拼贴出各个过往世代作家们的逝水年华、未尽之志?用想像对话替代隔空笔战,会不会是网路时代另一种可能的解答?
类似的起心动念,便曾经展现在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办、文讯杂志社企画执行的「二O一七台北文学季」。这项活动以「你我的文学世代」为讲座主题,由中生代小说家骆以军担任策展人,邀请到不同世代的写作者同台对话。诚如骆以军在活动手册中所言:「文学恰正是拥有记忆之河,筚路蓝缕踩过足迹的前辈,和带着新感觉、新思维,正在当下文学空间突围,开创下一轮文学景观的年轻创作者,他们跨世代生命浪潮之拍击,形成的波光潋影。这既是新旧世代间的对话,记忆互补,误解与牢骚,理性的辩论与感性的说情,也是不同文学时光,不同文学史章节,色彩斑斓的百衲被。」我则以为:各世代作家跟每个人的生命一样,本不该有朱天心小说《古都》开头那一句「难道,你的记忆都不算数」般的感叹。每个人的记忆都该算数──无论左右统独、高低尊卑,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探索与展现更宏大的新旧世代对话企图,二O一八年八月起《文讯》杂志主动策画了名为「穿越时光见到你」的专题(自三九四期刊到三九八期,连续五期)。这个专题一次邀请了二十二位出生于一九八O、九O年代的台湾青年作家,不设前提、不受拘束、不限文类,尝试以文学创作与三十六位前行代作家「对话」。《穿越时光见到你》即完整收录了这三十六篇身居历史缝隙,想像文学可能的创作成果。
虽说名为双方「对话」,实则青年作家跟资深前辈间根本未曾见过一面。这些比文章作者大上好几个世代的「传主」,若非隐居,就是失联,而更多的是早早升上了天堂。所以这三十六场「世代对话」,需要的是作者的大量阅读、大胆想像,或佐以对前辈作家家属及作品研究者的采访,方能真正达到「穿越时光见到你」之目标。这里就更看得出来,文讯杂志社及其附设「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资料中心)的价值──拥有数量庞大的书籍杂志、珍稀的作家书信手稿,以及文学人际网络和资讯服务专业。这二十二位受邀的优秀青年作者,遂能借资料中心之助,揣想前贤,故事书写,从无到有,完成一篇又一篇「对话」的成果。
五年前我有幸受托,参与「穿越时光见到你」专题设计及作者邀约的部分工作,也因此能比一般读者早一步读到,这些每篇约四至五千字的正文,佐以略抒关于传主二三事的三百字侧记。我从中深切体认到,二十二位青年作家对此次邀稿,于资料端的挖掘之勤、探索之奇,绝不少于他们在书写技艺上的用心钻研。今日看来,此专题企画恰好展现了四十年来《文讯》和资料中心,在文献搜罗上的独门优势,与对「扶老携幼」的长久坚持──这在台湾、乃至全球的中文文学杂志里,恐怕找不到第二家。而对一般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或许是:这三十六篇都是精采、动人的好看故事。新旧世代之间的对话,在此仿佛以文字为针、用想像作线,尝试让斑斓记忆在交织互补中得以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