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吧?

每一次历史变迁都将挟裹无数人的命运,医药医疗行业正处于大分化的关口,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熟悉的街衢也自惊心动魄。

昨天,有行业媒体预言90%以上中小IVD(体外诊断)企业将快速消亡,现在想要将产品进入医院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这么高的毁灭比例吗?暂时无从验证,但IVD 严重过剩的产能确实需要出清(),投资逻辑发生重要变化。

有沉沦也有上升,创新药械仍然是医药医疗行业,甚至整个经济中最有生机、最有韧性的赛道,基本不受宏观周期的影响。

01

IVD蚁群炸窝

IVD有着生物医药领域最多的上市公司,截至2023Q1,A股共有59家IVD相关企业。

IVD还有着生物医药领域最多的小市值公司。科创板20亿市值左右的IVD企业达到4家,包括爱威科技、仁度生物、浩欧博、睿昂基因。

上市公司的冰山一角折射着整个行业散而小的格局。国内生化诊断企业超过200家,POCT超过200家,免疫诊断有500-600家,分子诊断更多,早在2017年已超过1000家,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虽然企业数量有重复统计,在剔除外资独占的半个市场蛋糕后,国产厂家分摊到手的已是蛋糕渣了。

国内市场份额,仅约10家国产IVD企业占比超1%,罗氏一家外企占比约22%,在蚁群一样的国产企业面前,显得巨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IVD企业遍地走,以至于泰格医药也迷了眼,投资的一级市场IVD初创企业超过50家,每家似乎都有改变行业方向的潜质,但底层技术和业务线似曾相识。

2023Q1,A股40家IVD相关企业营收同比负增长。部分企业在新冠检测业务消失后,常规业务也出现坍塌,根源在于,本来同质化竞争很严重,因为新冠检测业务繁荣而暂时缓解,现在问题又重新暴露。

达安基因2023Q1估计没有新冠检测业务收入,信用减值损失1321万元,常规业务雪崩,营收3.41亿元,倒退到2016Q1的水平,应收账款还有35亿元。2023Q2营收1.95亿元,并没有受益于常规诊疗活动的复苏,倒退到2013Q2之前的水平,这些年都虚度了。

仁度生物连续3个季度亏损。2023H1疫情防控类业务实现营收483.25万元,同比下降95.92%,生殖等传统优势产品实现稳步增长,带动非疫情防控类业务实现营收7519.75万元,同比增长47.21%,主营业务毛利率为81.46%,较上年同期的 68.05%上升13.41 个百分点,但是有毛用。

亏损的症结在哪里?销售费用率达到惊人的64.4%,能过关吗?

IVD行业剩下的增量方向只有两个,一是化学发光赛道依然高景气,二是非化学发光赛道将演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机会,每次整合大潮,都利好龙头。

由安徽牵头的化学发光全国集采呼之欲出,有望保留生化集采的保底机制,总体政策强度缓和。

据东吴证券医药,化学发光渠道安全垫厚,渠道费用普遍占终端价70-75%,集采降价有望不伤及出厂价。

02

是谁的寒冬?

今年1至6月,全国医保基金累计收入16349.02亿元,同比增长7.6%,累计支出13035.5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6月全国医保基金收入2639亿,同比增长4.5%(5月为8.5%),支出2724亿,同比增长2.2%(5月为23.9%)。

收入端增速的放缓,预示着政策的风向。

据国泰君安医药分析,6月支出端同比增速有所减缓(主要是由于2022年同期基数较高),但其单月支出值为上半年最高值,环比增速达到15.5%。

医保支出仍维持高增长,对创新药械的环境依然友好。

据浙商证券医药统计,2023年7月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累计发生42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4.66亿美元,环比下降约16%,同比下降约34%;2023年7月医疗器械领域共发生5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4.12亿美元,环比上涨约50%,同比上涨约35%。创新药、创新器械融资呈现一冷一热。

今天换个角度来看资本寒冬。

按照创新药的新陈代谢规律,上市成熟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彼此之间的竞争,而是来自新生代企业的技术替代。

当一级市场初创企业受困于资本寒冬时,上市企业的生存空间反而有所扩大,其实,这不利于创新迭代,对一个国家的生物科技产业长远发展造成损害。

一二级市场的悲喜并不相通,初创企业相继毁灭,不会被大范围感知,是一种事实上的秘不发丧。昨日,有从业者向本公众号反映:

mRNA行业的一家头部企业,继7月份工厂停工,员工待岗之后,7月份工资全部停发,以后也不会发了,直到新的融资进来。

公司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有任何的通知,目前员工没有得到任何说明。

所以,这是谁的寒冬?

当创新药上市企业揪住不时出现的小阳春融资,并大面积进入商业化造血期、密集对海外BD授权时,将活得更长久。万众期待的18A公司毁灭的惊天大戏,一直都没有出现。

不像美股Biotech犯错一次可能被立即拍死,中国创新药没有残酷到九死一生的地步。虽然平时颇多犀利批评,但我们相信当一家Biotech手持现金能够支撑3年研发时,完全有机会重塑自身而崛起。

三叶草生物新近从CEPI(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获得25亿元收入。这种新冠业务一次性收入,只会扰乱IVD企业的估值预期,但对Biotech有着不一样的价值,意味着将开发更多创新管线。

三叶草生物一日大涨近50%,正是体现这种正面逻辑。公司利用已经验证的Trimer-Tag蛋白质三聚体化技术平台重点推进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候选疫苗SCB-1019的研发。RSV疾病负担仅次于流感,是有待开掘的大蓝海。

我们以前反复提到过,创新药占中国整个医药市场比重仅为9%(还包括进口创新药),其他G20国家的占比均在20%以上,日本、德国超过50%,美国更是达到77%。而且创新药还在出海开启更多市场空间。

相比进入收缩周期的大多数行业,创新药将顽强活着,成为未来5到10年整个A股、港股、中概股最好的投资机会之一,蕴藏着最大的弹性和奇迹。连竞争最激烈的PD-1市场都能复苏,创新药正处于从0到1的增量周期,朝气蓬勃,也许问题比其他所有医药行业加起来都多,但是谁在乎呢?

因为年轻,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