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毁灭与重生

人不可能与石化厂、管路当邻居,经济、就业机会却不能一夕抹杀。大爆炸带来毁灭,也让人有机会深思高雄与石化产业都需要一起重生

文/今周刊

惊天一爆 炸出不愿面对的真相……

一场划破午夜寂静的大气爆,瞬间夺走三十条人命,让高雄人痛醒。

原来高雄都会区底下深埋政府官员、业者都说不清楚的地下管路,人、车与石化原料一起在马路上下跑,丙烯是那么可怕又致命的原料;更揭开了惊人的事实,石化产业带来了上中下游四兆多元产值、36万就业人口,但梦时代旁就是石化储槽高铁站盖在石化厂旁,280万高雄人被石化厂包围。

这场气爆 掀开了哪些老问题?石化产业可不要吗?扣除未上市的中油,石化业市值高达二∙五兆元,占台股的十分之一。

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梁启源说,比台湾还要地小人稠的新加坡仍在全力发展石化业,为什么台湾不要?韩国还喊出要成为纽约、伦敦、新加坡之后,全球第四大石油贸易中心

此刻除了究责,更该深思台湾石化业该何去何从。

先让我们解开谜题,为什么高雄市区会有石化原料?

当年十大建设,以日据时代留下的燃料厂为基础,兴建高雄炼油厂,并且兴建仁大林园石化工业区。那时候高雄炼油厂与仁武大社是紧紧相邻的,并不需要埋管线穿越市区

但随着产能扩增,原料需求增加,石化厂新建提案,又遇环评不过或土地取得困难等问题,业者开始进口原料,运进内陆工厂。东联化学总经理蔡锡津说:「相较于化学槽车在马路上行驶的风险,地下管路效益高、安全性也比较高。」

这些问题 为何错失解决良机

其实今天港区进原料、市区扛风险,加工厂郊区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二十四年来有三次机会能让台湾石化业摆脱今天现况,还能升级提高竞争力

第一次机会是九○年代,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取得六轻投资许可,为平衡中油与台塑体系,中油体系的东帝士集团与中油分别取得推动七轻及八轻,打算选择一块靠海土地,将上中下游都整合在一起,提高竞争力。

但七轻选上的厂址遇上了黑面琵鹭,环评过不了关;八轻则始终处于土地无法取得的状态。最后一次机会是中油与民间业者共同组成一家公司(国光石化),这提案碰到白海豚保育,以及世界各国对于地球暖化议题的重视,国光石化最后因环保被判出局

整合机会没了,只好独善其身,拚命挖管路进口原料,长期推动大社石化工业区迁厂沈建全指出,「从林园、中油大林蒲到大寮、仁武、鸟松到大社,过去八年来总共新建了十三条地下管路。」这等于在高雄市的人口稠密区又多埋下十三个未爆弹。

梁启源指出,短期加强管路安全检查,让石化业继续运作,避免台湾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中期解方是集中石化业者在高雄大林蒲到林园这一带的西南沿海,原料进出直接用管线,不用再穿越高雄市区到大社、仁武、大寮;而且拥有经济规模之后,才有足够资源能够自主研发,开发高值化的石化产品。东联化学总经理蔡锡津说:「如果每家业者都不赚钱,每年怎么有办法营业额3%到4%的经费投入研发;又说去日本引进高值化的石化原料生产,试问人家如果正在赚钱,怎么可能授权给你,让你与他竞争,一定等到不赚钱了,才会放出来给台湾。」

因此最重要的是建立经济规模提高竞争力,有钱之后才有办法研发。未来也才有机会用这样的经济规模争取页岩商机

编按:本文摘自8月6日出刊之《今周刊》920期封面故事「毁灭与重生」同期内容除本文外,并有「轻忽风险 荣化李谋伟搞砸百年老店」、「让人民不再哭泣 最迫切的三件事」等系列报导,更多内容请参阅920期《今周刊》。(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