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台湾──抹灭信仰 日毁台千余座寺庙(三)

1938年岸里社公学校毕业学生与师长参拜丰原神社。(作者提供)

中坜郡的关西街(关西镇)响应此一寺庙整理运动,命令青年团团员土地公福德正神祠庙破坏,当时身为教员也是青年团团员的客家人吴浊流,就奉命破坏郊外一处土地公庙。吴浊流于是与青年们准备了纸钱和香,恭恭敬敬地将原委向土地公说明,并且祈求暂至镇上的大和宫避难。燃了纸钱后,将土地公的神体奉置在大和宫的神桌上,随后毁除该土地庙。然而即使铲除了村里全部的土地公,但战事依然持续;此外,又例如远在僻处的花莲县玉里镇末广地方,日据末期禁拜土地公与妈祖婆,其土地公庙也遭废改作仓库等其他用途,惟该地好几处土地公已被人抱走藏匿。

皇民化举措变本加厉

寺庙整理对台湾汉人而言,实际上是信仰的抹灭,然而物极必反。1939年2月1日,《台湾日日新报》刊载总督府反对寺庙全废方针的报导,总督府认为执行寺庙全废的急激改变,徒然刺激民心,恐将受其恶性影响。中坜街仁海宫信徒旋即发出反对寺庙整理的言行,迫使中坜郡当局邀集知名相关人士官吏等两百人,召开中坜街寺庙废止恳谈会,亟力为日方的寺庙整理政策辩护。及后,英国与美国在南洋战线上也大肆宣传称,如果某地落入日人统治下,原有民间信仰就会遭破坏,(寺庙)就会被改建为神社。此事后来在日本国会中也被提出,并被夸大渲染。

1940年12月16日,新任台湾总督的长谷川清,就面临因寺庙整理所衍增的台人反日情绪。在1941年4月的地方会议上,长谷川清指出不能只用外在激进方式导正台湾人民的旧有信仰,同年10月决定停止寺庙整理;长谷川清在其《治台回顾》中即坦叙「寺庙整理不仅直接关系到信仰自由,对民心造成重大影响,若又因时局而固执强行,则将造成台湾人诸君的反扑,甚至形成帝国议会的问题,我经冷静判断,就任后立即采取慎重调查,经研究之后,确立根本方针,原则上决定停止,而实际上也已中止寺庙整理」。但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加剧,长谷川清任内的某些皇民化举措,反而是变本加厉。

全台寺庙总数由1936年的3,403座,降至1942年的2,327座,减少31.6%。同期间计有361所寺庙被捣毁,819所寺庙移供日本佛教之用,或改为国语讲习所等它用,至于被烧毁或击碎或移作它用的神像,则高达13,700余座;斯时(1936-1942),全台各地执行寺庙整理的情形差异颇大,例如台北州初始即无意积极进行寺庙整理,台中州与澎湖厅的州厅当局则不立方针对策,故此三地几乎无所变动,但高雄州新竹州、台南州则执行颇为严格,三州计共309座寺庙被捣毁,786座寺庙被移供它用,其中台南州与高雄州共有13,015座神像被烧毁或捣毁;台北帝国大学讲师宫本延人于1942年奉台湾总督府之命调查寺庙整理情形,依该调查数据显示,台北州进行的寺庙整理比率仅7%、台中州9%、新竹州40%、高雄州54%、台南州56%。但同一州内,步调也不一致,例如台南州下的新丰郡、斗六郡达到100%,也就是所有中国寺庙全遭废毁,但同为台南州下的东石郡(朴子)却仅0.3%、台南市亦仅0.4%。

威迫台湾人参拜神社

日本占据台湾后,台湾总督府于全台主要城市如基隆、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地建造神社。1934年时台湾仅有26座神社,数量上非常少,且多是建在日人聚集的地方。斯时(1934),日人规定以一街庄(乡镇)一神社为原则,于台湾枢要之地兴建神社,作为台民敬神崇祖、报本反始圣场兼社会教化中心。

如果依一街庄一神社的标准,则全台共需约300多所神社。如果要达到此一目标,事实上困难重重,因日人神社除需建于远离市区的山冈森林等安静地方,并须一定规格,战争年代建筑器材木料等调度紧张,且神社是由上而下,体现国家价值观者,故缺乏信徒,从而捐献无着,致建造经费及后续维持费用难求等。惟日人仍在台大兴土木,建造神社,其中以1935-40年间最为密集,计共新造34所神社。

1941年后,因太平洋战事加剧,资金建材不足,致神社兴建日益艰难,代之起者是将社升格为神社,以此弥补神社兴建之不足,并赋予神社象征皇国精神的权威,图谋动员台人以集结强大战力二次大战结束前,全台51郡中尚有9个郡未设神社,当时全台共有神社68所,与日本台湾殖民当局所谓一街庄一神社计300多所神社的期望,尚有非常大的距离。

日人在台所建神社中,最具代表性者即为结合天皇崇拜与军国主义的建功神社与护国神社,两社均系靖国神社系统之一,主要是祭祀为日本牺牲的将校军士。建功神社完工于1928年,位于台北市南门町植物园内(旧时台北市中央图书馆);1940年,台湾总督府告示,将于台北市大直创建台湾护国神社(即今台北市大直之忠烈祠),并于1941年1月动工。斯时,日本当局并徵调大批民间学生或青年义务参加劳动,以供做对神社的一种奉仕(服务),俾使彼等在兴建神社过程中,培养对神社的崇敬心理。台湾护国神社于1942年5月完工,其镇座祭典委员长梁井淳二即云「在帝国南进基地的台北市大直净地,创设碥湾护国神社,奉祀靖国神社祭神中与台湾有关的护国英灵实系最佳模范」。

约1939-40年间许,日本当局曾强制台籍老师穿着日人的和服。斯时,新竹郡即令郡下台籍教员及其家属必须穿着和服,前往新竹神社参拜,并祈祷武运长久,惟该地类此大规模参拜神社活动仅只一次;1944年,南台湾高雄市的高雄中学,则每个月都安排在校中学生集体武装步行至位于高雄寿山的神社参拜;据日人统计参拜神社的人次,1938年有约830万人次、1941年增至1,200万人次。斯时(1941年7月),皇民奉公运动下成立的57,000个奉公班,其第一要务为实践皇道精神,具体主要方式就是例假日时要遥拜皇宫,前往神社参拜,感恩得为皇国臣民,誓言仕奉天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