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创刊30周年特刊丨笔尖上有苍海 挥毫处起风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陈凌馨

《中国经济时报》于1994年创刊,与其说是横空出世,不如说是应运而生。这一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年:我国正处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夕,财税体制改革、外汇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密集出台,尤其是确定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的分税制和人民币汇率并轨等大动作影响至今。这一年也被国际上公认为全球化起步的第一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研中心”)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创办《中国经济时报》,可以说是超前布局。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之初就提出:要办一份中国最好的经济报纸。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1994年底,我如愿以偿入职中国经济时报社。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当时的我曾怀着“以笔记史,以笔为旗”的宏愿,追求笔尖上有沧海,挥毫处起风雷。还特别膜拜意大利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和她的《采访历史》。我认为,几乎没有一个职业比新闻人能更直接、更真切地见证和感受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之初,我一直在总社编辑部工作,后来由于报社发展的需要,受命到青岛筹建记者站。建站以来,我一直在这里深耕,以致多年后一些国研中心的领导说:“你愣是把青岛干成了革命根据地!”

在与《中国经济时报》同行的日子里,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的样子。借助《中国经济时报》这个平台,我和同事们能够以财经报道的视角,见天地、见众生和见自己。我们见识和领略了扑朔迷离的资本市场和铁马冰河的改革征程,采访并结识了一些改革发展中的风云人物,包括敢作敢为的官员、有深邃思想的学者和有卓越建树的企业家。正是这些人、这些事,绘就了真实而雄浑的改革画卷。

多年来,《中国经济时报》有足够的媒体素养和公信底蕴,在全国经济类报纸中独树一帜。每逢重大题材或关键节点,《中国经济时报》总是以精准的政治站位和敏锐的新闻触觉,开展深度报道或政策解读。这既是《中国经济时报》一直广受政界、商界和学界欢迎的原因,也是《中国经济时报》与改革同步、与时代俱进的真实写照。

回望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时报》始终在亲历也在记录我们波澜壮阔的改革年代。同时,与所有纸媒一样,我们的报纸也面临着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强烈冲击,各种压力有增无减。为此,2014年,国研中心提出:“时报社应抓住中心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努力打造与建设高端智库相适应的智库媒体传播平台。”应该说,从那时起,时报人就开始探索从经济类报纸向智库型媒体的转型。

2023年,国研中心党组和报社党委决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探索智库型媒体转型之路。作为具体实施路径,社党委同步推出了《中国经济时报“智库媒体影响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从而奠定了《中国经济时报》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打造有影响力的主流智库媒体。一家媒体最顶级的自信和最决绝的救赎,就是愿意做困难但有价值的事,这是《中国经济时报》坚守长期主义的必然选择。

媒体融合发展无疑是中国经济时报社转型的必由之路。从国内媒体的改革实践来看,这也注定是一条艰辛曲折的转型之路。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与《中国经济时报》同行30年的新闻人,我坚信:《中国经济时报》是因改革而生,也会从改革中获得新生、赢取未来。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