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之室》的波頓:如何從美中台關係看這本「抱怨之書」?

一向与台湾亲密交好的波顿,2012年曾以个人名义访台。当年除了与时任的马英九总统会面,波顿也拜会民进党与时任党主席苏贞昌交流。 图/联合报系资料图库

文/李可心、陈方隅

川普前国安顾问波顿(John Bolton)在6月23日发行的新书《事发之室:白宫回忆录》(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 A White House Memoir)在书摘曝光后就引起全球媒体关注,长达577页的内容记录着波顿在任的17个月间(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川普和其阁员、以及外国领袖们之间的种种幕后故事。

▌前情提要:〈「川普求习近平『帮连任』!」美国前国安顾问波顿的回忆录风暴〉

▌前情提要:〈「川普求习近平『帮连任』!」美国前国安顾问波顿的回忆录风暴〉

《事发之室》被两党人士大力批评(大致上的批评:有些共和党人觉得他背刺、为了阻止川普连任,民主党人批评他不愿作证弹劾案,却为了钱而出书),但美国各大媒体书评是好坏皆有(注:《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等评价较低;《华尔街邮报》、《每日电讯报》等评价较高)。

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就在于波顿的层级之高(国安顾问是总统的首席幕僚)且又是如此贴近川普总统、过去历练之丰富,因此引起许多媒体报导。我们在此为台湾的观众们导读这本书,并且提供美国台湾观测站的编辑群想法。

6月23日发行的新书《事发之室:白宫回忆录》引起全球媒体关注,长达577页的内容记录着波顿在任的17个月间(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川普和其阁员以及外国领袖们之间的种种幕后行为。 图/法新社

波顿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波顿的层级之高(国安顾问是总统的首席幕僚)且又是如此贴近川普总统。图为2018年12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G20峰会。 图/路透社

波顿的《事发之室:白宫回忆录》整体以日记体方式呈现,叙事方式大致上如下:

...大约在4点40分我到了椭圆形办公室,再次坐在那极度干净的坚毅桌(Resolute desk,总统办公桌)前,就在凯利(John Kelly,白宫幕僚长)进门时,川普对我说:『是你,还是我要求办这次会议的?』我说我有要求,他回答:『我以为我要求的,但我很高兴你来了,因为我想见你』我们开始谈论朝鲜议题...

...我不确定川普有没有听懂我在讲什么,但我也提到了朝鲜卖化学武器的报告...」

从以上举例,基本上就能大致了解为什么许多美国媒体的书评人会在看完书后,强调了波顿「超详细笔记狂」(A copious notetaker)以及「自我为中心」(Self-importance)的特征。波顿直接将自己的笔记与日记汇整成书出版,可能是为了抢在11月大选前,拉下川普的支持率,然而巨细弥遗的时间、地点和对话纪录,再加上写作方面缺少分析以及论说,庞杂的详细记事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恐怕一时难以消化。

2018年,在白宫旁听总统川普「叙利亚政策记者会」并狂做笔记的时任国家安全顾问波顿。 图/路透社

▌「爆料」其实并不意外

许多的媒体在谈论《事发之室》时,都以「爆料」一词形容书中内容,不过观测站以及许多美国评论家皆对波顿所爆的料,包括川普的各种言行、对盟邦国家的不在乎,对于新疆集中营或香港议题的忽视,与中国领导人的互动方式,以及川普个人善变和难以预测的决策模式,常常和自己的团队成员反目成仇等等,其实都不感到意外。

长期观察川普的行事和决策作风,川普在政治操作和外交谈判场合上,皆贯穿着他在自己的畅销书《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Deal)中的商业谈判原则。根据笔者的观察与解读,对川普而言,美国的政治外交事件皆为交易或谈判,而川普身为美国总统,就是要用他的商业谈判技巧,为美国在国际场合上谈下以「美国优先」的合约,因此盟友关系和人权议题在谈判桌上皆为筹码。

由此可见,波顿所爆出的川普决策内幕,并不违反川普的行事作风,过去也已经有很多报导或者专书提到这些事情,只是这次是由前「国安顾问」这个总统首席幕僚来再次证实。

长期观察川普的行事和决策作风,川普在政治操作和外交谈判场合上,皆贯穿着他在自己的畅销书《交易的艺术》中的商业谈判原则。图为2019年法国举行的G7高峰会。 图/路透社

不过,《事发之室》也并非无爆点,仍然有不少内容令人震惊——例如备受媒体讨论的「川普询问芬兰是否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川普点头赞成习近平在新疆盖集中营的行为」等,显见川普平日不只和自己的阁员们关系紧张(而且往往奠基于错误或不足的事实认知之下),且对许多重大议题并不关心。例如担心影响与中国贸易谈判,而反对针对新疆集中营相关官员实行制裁,这等同于是拿人权议题来换谈判顺利。

波顿这本书中谈到台湾的部份篇幅相当少,最大的爆料可能是川普曾经要求暂缓F16战机的军售案,理由同样是怕会影响到与中国贸易谈判。但以这个事件来说,其实当时《时代杂志》就报导过军售案延迟,因此也属于「不意外」的类别。

只是现在我们知道更多细节:例如当时是国务卿庞佩奥(Mike Pompeo)带着南卡罗莱纳州的相关人士(F16产线在南卡)去说服川普赶快批准军售。至于许多台湾媒体所着重的:「川普很可能会出卖台湾」,这其实是波顿的个人推测意见,而非事实陈述。

川普曾经要求暂缓F16战机的对台军售案,理由同样是怕会影响到与中国贸易谈判。图为驻韩美军的F-16军力展示。 图/美国空军资料图片

▌欠缺脉络分析

在回忆录中加入立场解释,能让波顿的书更加分,并让读者更能理解波顿的批评。波顿一直以来的强硬好战作风,早就已经让许多选民(尤其是自由派人士)相当不满,在离开川普内阁后出版《事发之室》,事实上是个相当好的机会,让反对他的民众了解自己强硬的外交政策。

然而波顿用了绝大多数的篇幅批评川普的作为,对自己为何选择强硬立场的背后判断则着墨甚少,甚至就算有明显可以解释的空间时,也未多做注解。

例如在提到川普比起国务卿庞佩奥,认为中国在北韩议题上的角色更为重要时,波顿就在书上写道:「我觉得庞佩奥的评估比较精确。」然而波顿对于他的判断并没有任何解释。又例如在提及委内瑞拉动乱时,书中写道:「我(向川普) 解释为什么军事介入不会是个解决方法」,然而随后也没有点出更细致的解释。这也可能是导致全书的波顿陈述,有许多事实有待验证、甚至又引发外界争议的原因。

就算背景与政策思考的解释可能会触及泄露国安的疑虑,但过去也曾与老布希、小布希共事过的波顿,绝对更有立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有用的比较。

波顿之于「伊拉克战争」的主战派经历,一直是他政坛与公众影响力的最大污点,但在新出版的回忆录中,波顿并没有对读者厘清「自己为何总是超级鹰派」的理路与原因。图为2008年11月,美军在伊拉克的巴古拜执行清乡追捕。此地留下的怨恨,日后也成为ISIS的发迹大本营。 图/法新社

我们或许可以拿相当具争议的国安顾问和国务卿老将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做比较。季辛吉在退役后的著作丰富,虽然其中不少论述也引起诸多批评,但在季辛吉个人的书中,每每叙述到一场国际谈判或外交会谈时,都会提到他当下的思考逻辑以及顾虑,并且分享该用什么样的技巧促使谈判成功,纵使读者不一定能认同季辛吉的思想与做法,但仍能够从中认识当时的谈判背景、了解决策背后的顾虑。

而笔者认为,由在柯林顿时期担任白宫顾问的曼德尔邦(Michael Mandelbaum)所着的《美国如何丢掉世界?》就是退役高官著书中的典范。

该书点出了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外交政策的诸多错误,不仅记录了他在国际外交场合上的第一手经验,还对不同国家的历史社会结构背景,以及各个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失利的原因做出深入的分析,让读者能更清楚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当思考的层面。

相比之下,《事发之室》全书中充斥着波顿个人对川普以及其他政治人物的批评——纵使这是波顿的出书目的之一,但就内容的纵深来说殊为可惜。

背景与政策思考的解释可能会触及泄露国安的疑虑,但过去也曾与老布希、小布希共事过的波顿,绝对更有立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有用的比较。 图/路透社

▌影响川普的外交政策?

《事发之室》的内容仍能对未来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毕竟过去猜测的内容如今由一位川普任内任期最久的国安顾问在书中揭露、确认。其次,由于书中暴露了川普与内阁们之间的嫌隙,又揭露了许多川普私底下对其他国家元首(包括金正恩、梅克尔等)的大肆批评,纵使过去早有传闻川普对其他国家领导者的尊重程度不高,但由波顿亲自背书的证实,仍会让川普在外交场合上更难做人,让美国在国际上更不受到信任。

《事发之室》势必会影响美国民众对川普行为的解读,进而影响到对外交政策的观感,甚至于改变政客们的政策走向。例如,书中提到川普要求习近平协助他连任,因此「要求中国多买农产品」。美国发起贸易战以来,双边贸易的确有所下降,但整体贸易逆差不减反增,而且其中农业部门是损失最多的部门之一,而这又是川普阵营支持者集中处,因此川普很在意中国是否能赶快履行承诺,多购买农产品。

这些事情以往可能会被视为消除中美贸易逆差的努力,但现在各种强调与中国交流的相关政策,对美国人民来说反而已经变成负面标签。人们不再认为与中国交流愈多就愈有正面效果,更不认为与中国做生意就一定能发大财,这不管是对白宫的贸易谈判团队,或对中国的宣传部门来说,可能都是相当伤脑筋的事。

国发起贸易战以来,双边贸易的确有所下降,但整体贸易逆差不减反增。图为公开砸烂iPhone,以宣示「反美货」的中国抗议者。 图/美联社

▌美中台关系变化

波顿的《事发之室》,应该如何把这本书放到现在美中台关系变化下来谈?

川普政府的确提出很多重大外交策略,尤其像是开始正视中国的竞争与潜在威胁,改写了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政策主轴「交往策略」(engagement policy)。但因为川普本人太过于多变,同时国内仍然在辩论到底该怎么对付中国,光是川普政府里面的不同部门,就有很多不同派别立场,以致于美国很难说服其他国家一起加入抗衡中国的行列。

事实上,波顿指出来的各种小细节、对话,刚好就是目前为止川普政府对外政策的最佳写照:

「缺乏主轴以及实行政策的能力。」

川普政府对外政策的最佳写照:「缺乏主轴以及实行政策的能力。」图为川普参加2020年7月2日的「美国精神展示会」(Spirit of America Showcase)。 图/路透社

一方面美国这三、四十年来的主流思想很难一夕改变(许多人仍然不觉得中共是威胁),二方面是现在与中国的经济依赖实在太深,例如中国仍然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相当于金主的角色(尤其2008金融危机后,当时布希总统还邀请胡锦涛一起救市),而且行政部门在制裁中国的时候,也必须考量到厂商们受影响的程度,还有手上是否有资源可以帮助厂商回流等等,但目前在联邦政府层级,几乎是没有的。

这相当程度地解释了,为什么波顿本人代表的对中国绝对强硬的「鹰派」想法,一直以来都不是主流观点。

从波顿的强硬立场出发,他自然会对川普这样不以理念为最高指导原则的行事风格,有许多不满;在各种强硬政策主张的背后,要面对不同部门的意见(例如财政部以经济影响程度为出发点,自然就会比较「鸽派」),当然会有更多的挫折。这是本书写作背后的重要背景之一。

虽然川普的多变态度和缺乏中心思想,一直都很符合他在商业谈判上的风格,但是在国际事务上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还有很重要的「软实力」,即透过理念来说服他人。这是川普政府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最缺乏的部份,以强硬风格著称的波顿,其实从过去担任其他职务(例如驻联合国大使)的经验来看,孤鸟路线常常让他不得人和。从这次出书的内容以及呈现方式来看,他的态度始终如一。

这相当程度地解释了,为什么波顿本人代表的对中国绝对强硬的「鹰派」想法,一直以来都不是华府的主流观点。 图/路透社

最后必须提醒两个重点——首先,分析美国对外政策时,除了国会之外,还要看整个团队,尤其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僚人物的立场(例如以中国或台湾政策来说,要看国务院,尤其是东亚与太平洋事务局,或者是国防部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部长等),而不只是看总统一个人。

第二,波顿的书中指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中美关系之间转向竞争关系,是整个制度和体制层面的竞争,而这并不是一两个贸易协定就可以解决的事。

台湾读者们有时候会落入简单的二分法,例如认为美国现在要准备消灭中共(其实这从来都不是美国政策目标),或者认为美国要把台湾卖掉,但其实从没人讲清楚是怎么个「卖」法。对台湾的关系是规范在美国国内法里面,绝无可能让台湾落入中共的控制当中。上述这些分析方式都太过一厢情愿,而且没有看到国际关系变化背后的结构性因素。

美国现在首要着重的是,如何才能让中国达成真正的开放市场,并且停止再以偷窃智慧财产、大幅补贴国有企业的方式来达成市场竞争。而中美之间演变成竞争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背后牵涉到全球化、贸易开放后的赢家输家、以及地缘政治上的权力竞逐等等。政治人物们的分类更不是亲中或者反中这么简单。但就是因为中美关系的转变背后有许多结构性因素,所以也不是短期内一两个人事变动就会改变的方向。

在这位曾是「史上最挺台的国家安全顾问」波顿所带来的政坛风波当中,提醒人们去注意到整个结构转变,或许是我们从中学到最大的启示。

与台湾关系极为密切的波顿,绝对是「史上最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左上)2012年6月,回到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院」(AEI)任职的波顿,率学者团访台,并会晤时任总统马英九。(右上)2002年9月,时任第一夫人吴淑珍率团访美,并在波顿曾经任职的AEI发表演说,当时的波顿已是小布希政府的国务院次卿。图中的时任立法委员萧美琴,目前已是台湾驻美代表。(左下)2007年8月,已辞去驻联合国大使职位并离开小布希的波顿再度访台,与时任民进党主席游锡堃交换名片。(右下)2020年7月,甫出版回忆录《事发之室》的波顿。 图/联合报系资料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