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固守石牌 抵挡日军长驱直入──《周非将军与民国海军》(七)
时任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于湖北宜昌参观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中新社资料照片)
石牌在西陵峡的入口处,从宜昌到石牌约30余华里,乘船上行,经南津关、平善坝就到石牌了。宜昌到平善坝一段,虽也有山,但不甚高,江面也还开阔。一过平善坝,山便高起来,一望无际的山峦重重叠叠,连绵不断,两岸也突然陡峻起来,悬崖峭壁直插天际。江边怪石嶙峋,犬牙交错,激流带着漩涡奔腾而下,航行其中,宛如置身于两面都是高墙的小巷里,要想转头是十分困难的。
进入峡谷后,光线顿时阴暗下来,气温也也骤然下降。从平善坝到石牌这段峡江,航道很直,约有15华里。但到石牌后,突然向北转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石牌珠等礁石,扼守在弯口。来自上游的江水,带着泥沙,冲击着石牌珠暗礁,掀起一层层白浪,然后打着漩涡流向下游。石牌是一个小村庄,就在这九十度大弯的转折点上。因其江流中「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簰筏」,故名。
石牌它面向宜昌,背靠大山,山坡上有几十户人家,被一条山沟分为南北两面,沟上有座小石桥,桥下流水潺潺,长年不断。宜万区要塞守备指挥部第一总台台部,设在桥北,其所属的第一台设在桥南,相距约二、三百公尺。第一总台所属的第二台,则在石牌上游的庙河,位置也十分险要。台北之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纂的《抗日战史》,对石牌附近的地形和攻守利弊有如下的论析:
宜昌西岸,除曹、宜大道两侧地区较为平坦外,其余概为岩石山地,断岩绝壁,随处可见,道路倾斜陡峻,部队运动极受限制,机械部队之使用则绝不可能。山中乔木砍伐殆尽,灌木丛生,通视有限,攻者如利用轻装之小部队活动,颇易达成渗透奇袭之目的。又搜索困难,防者如巧为设伏,收效亦大。因地属岩质,构工因[困]难,虽在射击方面可增加砲弹破片之威力,然死角甚大,平射武器效力极微。
可见日军如由陆路攻占石牌,甚难如愿。
第一台的砲位、观测所、指挥所等工事均建筑在面对航道的山坡上,在那里,用肉眼可以清楚地看见平善坝。工事构筑得很简单,仅在山坡上挖一浅的坑道,浇以混凝土,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是砲位,后面是弹药库。砲位与砲位之间没有交通壕,但有电话相通。全台共有三吋砲两门,二磅砲4门,分成两组,三吋砲为一组,二磅砲为一组,二磅砲设台员一人。这些砲可由台长统一指挥,也可由台员分组指挥。砲虽然是从船舰上拆下来的,也很陈旧,但占据的地形十分有利,大有一夫当关之势。根据1939年2月3日于宜昌江防司令部召开的侦察要塞大会,会议所决定的砲台及封锁线地点,石牌砲台的封锁线地点在神龛,封锁线与砲台的距离为3800公尺。
1940年(民国29年)5月上旬,日军自汉水支流唐白河渡河,大举进攻鄂西的泌阳、枣阳等地。5月16日,第五战区辖下的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为阻击日军,率部在鄂西宜城境内的南瓜店奋战殉国。6月5日,日军渡过襄河,南下直取宜昌。6月12日,宜昌失守,三峡岌岌可危。所幸部队守将国军第五十四师师长李及兰部整旅进峡,驻守石牌要塞,居高临下,把关固守,才抵住日军的长驱直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