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清朝在台汉人从4万变255万──台湾人从哪来(二)

日据时代,福州人渡海来台,要有渡台证,图为柯梦花的渡台证,上面记载民国12年6月20日,由福建省闽候县南门外江外口来台,由福州日本帝国总领事馆发给的渡台证明,这张渡台证是83年前的文物,柯梦花老太太一直留到今日,福州先民渡海来台,生活困苦,养成凡事节捡,什么都留的习惯,因此才有这张渡台证保留至今,值得一提的是柯梦花,原来不叫柯梦花,是叫许阿梅,她因不识字,加上日本政府草率音译,她因此在一夕之间变成柯梦花。(中时资料照/朱兰香摄)

清代方志在描述原住民时,偶会也提到汉番通婚,以通事为主,并不普遍。例如郁永河的《裨海纪游》、黄叔璥的〈番俗六考〉,都曾提到汉番通婚,尤其是住在番社的汉人「通事」(具有官方授权的代理、翻译兼中介等功能)最常娶原住民女性。不过通婚的情况不算普遍。所以「没长山嬷」尽管已经被前述三类证据翻案,「有平埔嬷」仍是事实,只是数量有限。过去7、80年以来,台湾人渐渐不重视原籍,很多人根本已经不知道、也不在意自己是漳州、泉州、客家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原住民,汉人与平埔族通婚的情况,应该更加普遍。

第四,清朝以前也不能忽略。周婉窈教授归纳指出,荷兰人时期估计汉人不到2000人,远少于可能有10万人的原住民;到了西元1640年,荷兰人为了开征人头税,统计数据非常详细,当年统计汉人有3568人,到了西元1661年已经增加到2万7500人,其中女性比较少,但是推估也有几千人。郑成功与郑经父子带来台湾大约3万7000人,军人大概占了7成,其他则是眷属。1万多名眷属一定有未婚女性,就算只有两成左右,也有2000人。总计来看,明郑时期有6万多汉人,其中女性的数目应该在数千人到1万人之间。

前述统计数据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荷兰人统计的汉人人口,从西元1640年到西元1661年增加了7.7倍,短短21年,汉人当然不可能自然繁衍出这么多人,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大量汉人迁移来台,二是荷兰人在台的控制土地大幅增加,把新纳入土地上的原有汉人也纳入了计算。

根据第一任台湾府知府蒋毓英修纂的《台湾府志》,推估明郑时期台湾已有汉人11万6665人;但是到了西元1685年汉人反而只剩下3万229人,包括男子1万6274人、妇女1万3955人,再加上小孩,汉人数量已经接近辖下原住民大约4万人(清廷管不到的原住民,当然没有纳入计算)。

到了嘉庆16年、西元1811年,汉人有194万4737人;又过80多年,台湾在割让前已有汉人254万5731人。

一直到日治时期的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台湾才第一次进行人口普查,汉人有289万486人,原住民有15万9627人,其中熟蕃4万6432人,生蕃11万3195人(蕃为日本当时对原住民的称呼)。到了西元1943年,汉人已经有591万328人,原住民有39万6674人,其中,熟蕃(平埔族)有6万2119人,高砂族(山地原住民)则有16万1961人。日治时期,汉人跟原住民都增加1倍。

日治时期的户口调查相当认真,总督府官房调查课在昭和3年、西元1928年编成的《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显示,在台汉人中,泉州人占44.8%,漳州人占35.2%,客家人占15.6%。这是非常珍贵的族群调查数据。

清朝统治台湾212年,原住民从10万人增加到15万人左右,平埔族占3成,如果扣除男子及儿童,平埔族女性只有4万人,其中适婚者如以3成计,大约1万人,就算全部嫁给汉人,也不可能让汉人的人口在212年之内从4万人大幅增加到255万人,可见新增人口主要是移入,其次是汉人繁衍,至于汉原通婚,比例非常有限。这也证明不可能「没长山嬷」。尽管「长山嬷」的人数远远不如长山公的人数,但是也不会太少。

汉人移入的数量在清朝大幅增加,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就是中国出现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康熙20年、西元1681年的人口大约有1亿人,到了乾隆60年、西元1795年的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再到道光13年、西元1833年,人口又增加1倍,已经超过了4亿人(道光年间成长到4.5亿人,后来发生太平天国等内乱,人口大量减少,中华民国成立时的人口大约3.4亿人)。

台湾人到底有多少比例具有原住民血脉,除了文史考证,还可以结合验DNA等科学方法。不妨多管齐下,建议多多鼓励严谨的DNA研究,让科学说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