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渡台禁令的真相──台湾人从哪来(一)

台大校长陈维昭(右)与伊能嘉矩的孙子伊能邦彦(右二)一同观赏伊能嘉矩当年研究台湾人类学的珍贵的史料与手稿。(中时资料照/陈尧河摄)

编按:民进党政府去中政策下,台湾人的血统也产生诸多争论,民间有谓有唐山公无唐山嬷,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赖祥蔚教授所着《穿越台湾趣历史》挖掘大量的台湾史料,一探台湾人身世之谜。本书由时报出版,史话专栏今起节选刊登。

「有唐山公,没唐山嬷」,不少人对这句话朗朗上口,认为这反映了清朝来台湾的汉人移民几乎都是男子,只好跟平埔族女性通婚以繁衍下一代,进而推论现在的台湾人多有平埔族血统。前面已说,应该是长山而不是唐山。

不过最近很多研究陆续找到「没长山嬷」翻案的证据,归纳来看有3种证据:

首先,「没长山嬷」的根据,是「渡台禁令」,也就是康熙一收复台湾,就规定:「渡台者不准携带妻儿家眷」。但是这个根据已经被推翻。

「渡台禁令」说法来自日本研究者伊能嘉矩的《台湾文化志》,他说出自于康熙22年、西元1683年的《台湾编查流寓六部处分则例》。

伊能嘉矩所提的「渡台禁令」引用很广,连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早期编写的《台湾史话》也照单全收。负责修台湾史的政府机关都接受,于是成了往年的定论。

但是这几年不少研究者发现伊能嘉矩的说法有问题。曾任行政院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兼任委员的台湾史专家许雪姬,西元2019年合著出版《来去台湾(台湾史论丛移民篇)》,她在〈导论〉指出,研究者查找《六部处分则例》却发现找不到伊能嘉矩所指的文字记载。在当时的清朝官方档案,也找不到「渡台禁令」的文字。

对于携眷,清廷态度多次改变,一开始没有限制,后来偶而设限但又放松,例如雍正5年、西元1727年因为认为携眷渡台有助于安定社会,打开禁令;雍正10年扩大开放粤籍客民回籍搬眷或婚娶。这推翻了「没长山嬷」的根据及说法。既然康熙22年根本没有「渡台禁令」、也没限制长山嬷来台,后来有时设限有时放松,当然不会「没长山嬷」。伊能嘉矩所提的「渡台禁令」,其实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政令的选择式混编。

其次,「有长山公,没长山嬷」这句话,流传多久也值得检视,清代台湾方志似乎没有记载,首创「渡台禁令」的伊能嘉矩没有提过这句话,日治时期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也没有提过。这当然不足以认定这句话不是自古已有,但何时出现确实值得探究,也未必是先民的真实写照。

第三,民进党籍的陈明文在嘉义县长任内,委由多位学者撰写,历经5年在西元2010年出版13册、400多万字的《嘉义县志》,深具意义。嘉义大学史地系副教授阮忠仁负责第二卷《沿革志》,除了推翻「渡台禁令」的说法,还提到在康熙皇帝决定留台之后,诸罗知县季麒光上奏〈陈条台湾事宜疏〉,说诸罗(今嘉义)汉人在明郑时有4412人,收复之后只剩下2839人,不利于开垦,所以他奏请仿照「奉天四州招民之例」,「广劝召募,在贫民有渡海之费,相率而前」,而且「按丁授地」,结果招来了1360人,让开垦的田地增加不少。奏折根本没提到什么禁令,可见当时不但没有「渡台禁令」,朝廷还鼓励渡台。

早期移民因为是冒着危险来台开垦,未必携眷,但是不会完全没有女眷,只是男子远多于女眷。《沿革志》指出:不得携眷之命令,最早见于康熙56年、西元1717年修的《诸罗县志》,内有记载:「内地各津渡妇女之禁既严」。但是后来多次开放:雍正10年至乾隆5年、乾隆10年至12年,乾隆25年至26年又开放。乾隆53年解禁。前篇提到王永庆家族的「开台祖」,是道光年间携子渡台的寡妇许雪,她就是「长山嬷」。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穿越台湾趣历史:从猛犸象到斯卡罗,考古最在地的台湾史》,作者:赖祥蔚,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