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台湾人的上海──中国谋略(七)

2013年,客户在台湾银行上海分行柜台兑换新台币。(中新社资料照片

第三波投资潮由陈水扁发动

时序进入2000年,阿扁国民党分裂以超过宋楚瑜不到3%的些微差距(陈水扁39.3%、宋楚瑜36.84%)当选总统。

由于是民进党有史以来首次执政,角色扮演与以往「只负责反对」的长期在野党状态完全不同,再加上缺乏可用人才,在执政初期还曾聘任不少国民党人担任包括行政院长(曾任国防部长空军退役四星上将唐飞)在内的要职。可惜「调性」落差大、内讧不止,尤其财经政策更是毫无章法、忽左忽右,使台湾投资环境趋于恶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就在这个时候大陆传出「即将获准加入世贸组织」的消息(2001年12月正式生效),台商加快向大陆寻求发展机会,于是从2000年开始,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第三次高潮

依大陆统计,2000年到2002年,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合计12,131个,协定台金额176.3亿美元,实际投资94.9亿美元。

累计到2002年底,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55,673个,协定台资金额累计614.7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累计332.9亿美元,分别占大陆全部利用境外资金的13.1%、7.4%与7.4%。若将通过第三地转投资大陆的金额计算在内,台商应是仅次于香港的大陆第二大境外投资者。

如今的上海,也是台湾人的上海

纵观台商投资类型的变化,初期以制鞋塑胶纺织、基本金属等低端、传统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二波投资升级消费性电子产品化工运输工具建材水泥玻璃食品饮料等产业;第三波投资则以电脑、电子资讯半导体精密机械等资本与技术密集行业为主导。

除在制造业领域的层次提高外,台商投资范围也不断扩大,涉及房地产、商业、金融、保险、证券、风险投资旅游专业服务、资讯广告医疗、教育、媒体等诸多领域,有如蚂蚁雄兵般无所不包。

(作者提供)

在区域选择方面,初期以广东为主的珠三角,逐步推进至以上海、苏州为主的长三角;尤其在我将之称为「中国大陆经济首都」的上海,更是台商各类型服务业云集之所在,号称在沪台商及其眷属超过五十万人之众!

曾经,一块挂在上海最繁华市中心静安区南京西路高档办公大楼墙上的「台湾银行」四个大字,是无数台商的心中温暖,每当车行延安高架途经时总要抬头看看,且寄乡愁于此。

可惜这栋原本属于台商的商业楼宇于2018年转售,因新接手的业主索要的租金价格太高,台湾银行只能无奈割舍……。而这其中是否因民进党执政加强「去中国化」,使两岸关系重新陷入僵局,所导致尽在不言中的结果,则只有天知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