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乃平 即时评论/金金并松绑 新一波金融业购并热潮

金管会主委顾立雄说明松绑金融机构并购。(图/记者戴瑞瑶摄)

金管会宣布将放宽国内金融机构并购规定,首先是将购并参股比率从25%降低到10%;再则开放非合意购并,亦即敌意购并;第三是只限于民营金融业者间的「民民并」,不包括「公公并」与「公民并」。一般估计这波金融购并的松绑将带来另一波的金融业购并热潮

国际上,金融机构多是特许行业,规范非常严格。原因是金融业的设立资本相对较少,都是从客户或市场上取得资金,以别人的钱来赚钱。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财务杠杆特别高,如银行的资本适足率为8%,也就是说一块钱本钱可以吸收12.5倍的存款来使用。金融海啸之前,国际上的对冲基金常常会膨胀到60多倍,一旦风险出现,后果自然难以设想。这也就是为何在金融海啸发生后,金融市场上出现一片去杠杆8的呼声。各国的金融法规从对金融业的准入设立,到经营管理,以至于金融购并,都有颇多的规定,尤其是内控与外在的监理都极为严格要求。

台湾的金融市场在1990前后开放,允许新的金融机构进入。银行家数原有24家,最多时增至53家,银行间竞争过于激烈,利差缩小,银行的平均获利率从20%以上降到5%左右,经营失利,退出市场或被购并者日增,目前仍有38家。寿险业从老8家最多时有31家,在低利率环境下,利差损日增,外商纷纷退出,经营不善的本国寿险公司被购并,现存23家。产险业则从15家增至24家,再减至目前的20家。票券商从3家增到16家,经历过1990年的金融泡沫破灭与多次货币市场的震荡,目前只剩8家;证券商原本在10家左右,最多时高达376家,现在还有68家。

纵然如此,台湾的金融市场仍处于一个盘旋调整的阶段,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无论是在国内市场或到国际市场上,业者规模相对过小、能力不足,根本无法与国际金融大鳄竞争,欲求生存,必须要奋力向前,有足够的规模,有强劲的经营竞争力,才能立足求生,不被淘汰。换言之,台湾金融机构间的合并整合已经是势在必行,不能不走的一条道路。

▲各家金控或银行是否适用金金分离列表。(图/记者戴瑞瑶制表,资料来源为金管会)

过去,台湾银行间的购并多半都是在护航机制(Convoy system)下,问题银行经过金融重建基金,安排另一家较健全的银行接手,以避免存款人受到伤害,正常的购并案相对较少。至于扁政府时代二次金改推动的「公民并」,多家民营银行以小吃大,并吞公营银行时,诸多弊端一直在坊间谣传,2012年最高法院就元大证券并购复华金控行贿案,判前总统夫妇十年与八年徒刑,间接证实坊间谣传的存在。有过这些先例,推动「公民并」,若无法做到公平、公开、透明,在当前的环境下,似乎困难颇大。

再看「公公并」,目前的兆丰金控与台湾金控「公公并」后,已略具规模,土银的特性与未来的不动产市场金融证券化发展有关,似乎仍有存在的必要;输出入银行则另具政策性功能;三商银中,彰银虽然仍有争议,但从政府的角度公股银行的存在可以配合政府,有引导金融政策走向的功能,在当前动荡的金融环境中,似乎不宜做更易。

从金管会的角度,自然是先由「民民并」着手。将参股比率门槛由25%降低至10%,使得购并的容易度提高,将会更为加速民营金融机构的整合,而开放敌意购并,减小购并的阻力,亦有助于民间金融合并的进行。但是敌意购并开放,必须要加强对弱势小股东的保护,防止将对手分割、拆散、出售等性质的恶性购并,以减小对社会的负面冲击,更应严防敌意购并中攻守双方过当的不理智行为,诸此种种,先进国家有许多案例都可以供我国监理的参考。

金管会特别提到产金分离的原则,在英美系的金融法规里,是被严格要求的。但是1990年代台湾金融开放时,许多大型产业财团纷纷成立自己的银行,而银行法中对关系人授信的规范并不严谨,嗣后,这类民营银行不少都出了问题,至今仍有多家尚存。因此,若只是形式上的强调此一原则,而不在法规中防堵经营者的掏空,则产金分离也仅只是一句空言

多年前,麦肯锡顾问公司的一份研究分析中指出,台湾银行过度竞争的现象,必须要快速整合,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发生。金管会跨出的这一大步,将打开了台湾当前的金融困境,让金融业者走入另一个更广大的空间之中。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殷乃平,政大金融系教授。研究专长:金融制度、法规与银行管理。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