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金改到近日喊出公公并 检讨金融业海内外并购

文/黄日灿

谈及台湾金融业并购发展之前,首先要先了解过去金融业的历史背景。1980年以前,台湾金融体系受到政府严格管制,是公营机构长期寡占的封闭市场。

1980年代起,政府逐步开放金融业,首先松绑证券市场,并允许外商和内资新设保险公司。1990年代更核准了数十家新设或改制的商业银行。金融业自由化的结果,形成过度膨胀的恶性竞争,问题层出不穷。

以保险业为例,业务快速成长,资金快速累积,但因政府严审保险商品,使得每张保单可说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与差异性,为了抢客户,保险公司只得从退佣着手,透过杀价竞争来抢业绩。

银行也是如此;为避免银行恣意放款给关系人,把银行当成自己的小金库,规定限制也不少。但因为银行家数过多,为了抢生意,银行多半提高存款利率、降低放款利率,同样缺乏产品创新,最后也沦为杀价抢生意。

2000年起,考量台湾金融业家数过多,同质性过高,政府改弦更张,颁订「金融六法」,启动一次金改,加强金融监理,整顿不良债权,鼓励整并共组金控,改善产业营运体质。不过,最后看来,一次金改只是完成股权整合共组金控,业务整合仍没太大的进展。

就在强调防弊为主的一次金改实施不久后,政府又在2004年推出二次金改,喊出「限时限量减半」,打算把12家公股行库和14家金控家数减半,并且为了加速国际化,也希望至少有一家银行由外资来主导。

金融整并是好事一桩,但遗憾的是,因为限时限量,引发各方人马争先恐后插旗卡位,再加上政党轮替,政策频频逆转,波折纷扰不断。直到最近,金管会揭橥「亚洲杯」大旗,鼓励台湾金融产业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并进军海外,在亚洲区域平台一较长短,整并议题再度引起社会大众注意。

国内金融并购案相对少

回顾1999年以来,这15年内国内金融并购其实不够,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合社投信或是入股金控等,总并购案件数约105件,平均一年才7件,案件金额规模超过新台币100亿元的只有26件。以策略来看,则以金融业之间同业整并最多,共31件,包括远雄人寿苏黎世人寿、渣打银行新竹国际商业银行合作金库农民银行、凯基证券并购台证证券等。

其次,金融业合组或并入金控15年来共26件,例如国泰金控并国泰世华银行、富邦金控并购ING、元大金控并宝来证券、交通银行并中国国际商业银行共组兆丰金控等。另外,也有私募基金或非金融业入主并购,包括润成入主南山人寿凯雷买大众银行及隆力集团安泰银行等。

海外并购当然也有,但观察2000年到2012年间,都属银行与寿险等零星案件,且多集中在香港、中国大陆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又受限于法令限制,因此多半以参股方式居多。去(2013)年起,在政策推动下,海外并购又开始热络起来,目前已完成10件并购,且仍有其他多起案件传闻进行中,并购标的以东南亚居多,不仅银行业,证券业也颇为热络,而且大都取得主导控制权

举例来说,包括玉山银行取得柬埔寨联合商业银行(Union Commerical Bank PLC)7成股权、元大宝来证券取得越南第一证券和韩国东洋证券过半股权、凯基证券收购新加坡券商Ong First Tradition及新加坡券商AmFraser Securities等,这些都是这两年较受瞩目的并购案。

中日新3国 并购脚步

反观邻近的中国大陆、日本与新加坡,自2005年以来并购脚步快速。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自2006年起便积极在亚洲、非洲、南美洲、欧洲、台湾寻觅投资标的,几乎每年都有一件并购案,可说是直接打世界杯,尤其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印尼的Bank Halim、澳门诚兴银行、美国东亚银行与阿根廷的标准银行均取得8、9成股权,握有主导经营权。日本的MUJI金融集团,尽管不像中国工商银行在世界各地大举收购,但自2007年起,平均每年……

●黄日灿

现职: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理事长、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东吴、台湾、政治等大学客座教授经历:台湾大哥大、大联大控股、精诚资讯及中鼎工程独立董事裕隆汽车法人董事代表;台湾玉山科技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公司治理协会理事※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11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