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劝郑成功打台湾的人──台湾在大航海时代的战略地位(四)

2002年纪念郑成功登台,台南市鹿耳门溪口重演明郑率船登岸的场景。(赵家麟摄)

何斌是郑芝龙的旧部,也是同乡,早年随郑芝龙到台湾拓荒。郑芝龙归降明朝后移居大陆,何斌和几位好友去福建投奔,结果遭遇海盗李魁袭击,同行者都战死,只有何斌逃脱,只好返回台湾,做了荷兰人的通事。

1655年,郑成功禁止大陆沿海港口和过往的外国商船与荷兰人通商。大员港口一时门前冷落,货物奇缺,物价高涨,第2年荷兰总督派何斌来找郑成功。

何斌来到厦门问郑成功禁航的原因,他说想在台湾征收关税。何斌又回去台湾一趟,荷兰人说如果关税不损害荷兰东印度公司利益,他们没有异议。一番讨价还价后,荷兰人答应每年缴纳白银5千两给郑成功,箭10万支,硫磺千担,这些金钱和物资成为郑成功抗清的资本。

谈完公事,郑成功招待何斌吃饭,顺便了解台湾的情形。自从郑芝龙移居大陆后,台湾完全被荷兰人把控,何斌对荷兰人任意欺负、屠杀台湾同胞早就不满,他把台湾各方面的情况,包括荷兰人的兵力部署情况,统统告诉郑成功,还劝他出兵攻取台湾。那时郑成功的重心还在大陆,这件事就没放在行程表上。

1659年,何斌被告勾结郑氏集团,私自征税,遭荷兰人撤职,还罚了一大笔钱,走投无路,再次来到大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何斌耍了个心眼,或者说两头骗,其中还牵扯到主权问题。一直以来,郑氏集团认为台湾是自己的,收税就是行使主权的象征,荷兰人不过是一些蛮夷,到这里做点生意,给他们几个据点是暂时的。早在郑芝龙时代,郑氏集团就在台湾收税,只是后来忙于大陆事务,碰上改朝换代,没人管这件事,但收税是自己的权利,不收是自己的恩情,不等于不要这块地了。荷兰人却认为台湾是他们的,有权在台湾征税。

安南区鹿耳门天后宫文教基金会收藏的郑成功书法,字体豪迈潇洒,展现书生从戎报国的独特风范。(本报资料照/翁顺利摄)

荷兰在台湾的人手有限,收税方式是承包,何斌就是一个大承包商,名下有人头税、稻米税、乌鱼税等。荷兰人的税种花样繁多,不同物资征收的税率不一样。例如乌鱼税,就是向捕乌鱼的渔夫征收的一种税,原来占了近一半,后来降到20%;人头税和稻米税都是10%。还有进出口税、房屋交易税、槟榔税等,只要荷兰人想得出来,万物皆可税;相反的,郑成功收的税就少很多,某种程度上只是象征意义。何斌满口答应,说这是荷兰人称臣纳贡的表示,但他也知道荷兰人不会答应这些条件,更不明白什么叫称臣纳贡,就瞒着荷兰人私自征税,再转交给郑成功。这样一来,有人要交两份税,时间一久,就被人告发了。

何斌从腰缠万贯一下子变得负债累累,在台湾难以立足,于是逃到厦门投奔郑成功,再次劝郑成功攻取台湾。

这时郑成功刚在南京吃了败仗,正感觉前途黯淡,何斌的到来无疑让他眼前一亮。自从1647年在小金门起兵抗清以来,郑成功转战浙、闽、粤等省分,多次帮助明朝宗室、百姓渡海定居台湾和东南亚各地,还让华商领取郑府权杖和「国姓爷」旗号,以保证海路的安全,但10多年来,郑军一直没有一块较大的根据地,几万大军要嘛挤在一个小岛上,要嘛漂在海上,难以施展拳脚,再加上这次北伐南京失败,元气大伤,士气低落,粮草也成问题,何斌的出现仿佛是上天安排,有意给他指出一条明路,如果有台湾做为基地,这些问题都好解决了。据说,何斌逃离台湾前曾暗中派人测量进入大员湾的鹿耳门水道,到达厦门后献上一份秘密地图给郑成功,又自告奋勇充当向导,让郑成功攻台又多了几分把握。

何斌于1660年到达厦门,在他的劝说下,郑成功下定决心攻台,传令各营大修船只。谁料此时清军又来攻取厦门,郑成功将清军引至海上,大败清军。料定清军短时间内不会再兴兵,于是将攻台计划提上日程。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用地理看历史:大航海,何以重划贸易版图?》,作者:李不白,时报出版

史话专栏欢迎书摘合作与历史相关文章、照片投稿,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