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时代的台湾机遇

东沙岛空拍(图/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提供)

李武忠

海洋是人类未来能源、资源、粮食的宝库,为此全球正掀起「蓝色圈地运动。为抢得先机除了武力展示(南海战云密布)外,透过海洋资源管理开发等柔性手法来彰显主控权也是可行的策略之一。为此中国政府除了积极推动海上丝路大战略,透过海上互联互通以及发展海洋经济,试图将经济主导权向西拓展至伊朗甚至东欧,目前中国与东协国家贸易额高达4000多亿美元,相当部分系透过海路实现外,也正在兴建一艘由旧油轮改装的巨型「养鱼工船」,成为一座可移动式海上生产基地,不仅创新海洋养殖模式也计划以南沙群岛中的美济礁为其首个试验点,如果运行良好,将向其他岛礁区或海域推广,意图透过发展移动式渔业生产基地来伸张海权,引发全球关注,而台湾理应更有发展的潜能与条件。

台湾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自古以來台湾以其优越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郑成功也以此为反清复明根据地。可惜台湾历任领导者均缺乏对海洋的正确认知与作为,旧陆权思维让台湾成为非亲水民族,虽然陈水扁马英九总统大选时分别提出「海洋立国」与「海洋兴国」的主张并承诺会翻转陆权支配思维,让台湾成为海陆文明荟萃之地,不过事后证明都只是选举时为争取特定族群选票的策略,看不到具体的规画与成果,使得台湾迄今只能称为「海岛」而不是「海洋」国家,国人对海洋的认知普遍匮乏,祖先留下宝贵海洋资产并未能发扬光大,虽然马总统提出东海和平倡议并获得艾森豪和平奖,但是以台湾目前在国际海洋地位的弱势,很难发挥实质作用。

海权的基础是贸易、航运海军,台湾在海军实力竞逐上或许不够强大,不过台湾昔日在渔业贸易和航运发展拥有相当傲人的成绩,尤其在国际海洋渔业舞台扮演举足轻重角色,若能将养殖科技结合多岛屿特性推动海洋牧场,采合作性均衡概念是可以有一番作为。可惜近年来台湾水产界在偏误的政策领导(偏重智财权数目与技转金多寡)以及学阀派系的垄断下,人才流失渐失研发动能,不仅渔业产量与规模大不如前,在国际科研场合也少受重视,尤其现行渔业部门主管官员思维仍局限在狭隘的陆上与沿岸养殖,让台湾空有丰富的水产养殖技术与经验,却未能将该技术与广大的海洋与领土宣示做缜密结合,令人扼腕。

面对海洋时代来临,如何善用海域优势并重整台湾水产科技研究资源与团队,开发外海养殖高端科技,推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以及海疆的确保,掌握海洋经济庞大商机,考验未来国家领导人的智慧,只是时间并不站在台湾这边政府应该立即行动找到最佳切入点,其重要性不亚于加入区域经贸组织,别再错失台湾可以在新时代一展长才的良机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