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从海洋保育看蓝色经济的机遇
图/美联社
人类都想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新冠肺炎疫情提醒了大家:良好的生活品质还需奠基于永续的生态系统。要考虑的现实不单只是资源有限的问题,还有生态系统应对变化的能耐,并且还需考量后代子孙的需求。这就是生态保育所要传达的意义。若没有生态系统的支持,优势物种照样面临灭绝。从实际角度而言,我们应善尽管理资源的责任,防止资源被过度开发或破坏,以确保人类自身福祉。
海洋和保育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面积72%,是近30亿人的重要食物来源。未来的经济发展还将取决于海洋的健康。据经合组织(OECD)估计,海洋价值高达24兆美元(以其资产估算),海洋的年度生产总值(GDP)约2.5兆美元,与印度的经济产出相当。
海洋保育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开采和污染均构成重大威胁。海洋(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价值减少,常被称为「 共有财的悲歌」,其中个别角色(如渔民)的诱因,是可能有违共同利益(保育)的;但因为不了解其所伴随的风险,亦可被视为「放任自由的悲剧」。
目前有三成的鱼类据称被过度捕捞,而有六成鱼类捕捞已达到上限。如果海平面(自1990年以来上升了20公分)和水温(自1960年以来上升了0.6度)继续上升,更多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鱼获和休憩环境,为数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促进了经济成长;自工业化进程以来,海洋吸收了约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海洋酸度上升,对珊瑚礁影响尤为严重。
蓝色经济
荷兰经济学家及企业家鲍利(Gunter Pauli)创造了「 蓝色经济」一词。「蓝色经济」也借鉴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即透过尽可能减少浪费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追求持续地使用资源。
2012年,联合国在制定17个永续发展目标时,扩大了蓝色经济的概念,其中第14个目标「水中生物」,即致力减少海洋污染并进行渔业和海岸管理,终极目标是实现全球海洋经济的永续发展,尤其关注较小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海洋生态的修复,会需要特别关注永续渔业、解决污染问题、建立和管理保护区以及再生能源。但在此过程中还需考虑到附带效应——若是人人都确信有更多资源会被回收再利用之下,可能往往会造成更多的消耗。
修复海洋生态
因此,要修复海洋生态,只有通过全球多边合作——即通过国际监测保护系统、创新、研究和投资,特别是民间部门的投资。我们已看到经济和金融业释出正面讯号,像是金融业更积极关注气候融资、制定创新解决方案、以及为专案项目提供融资。但这不仅仅关乎个人作为,我们整个经济体系都需要改变,才能找到可长可久的永续解决方案。而蓝色经济模式或可为国际社会和民间部门提供指引。
在联合国《农民和其他农村地区劳动者权利宣言》新版草案中,权利的概念扮演重要角色。该草案突显这些地区的劳动者对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如水体、沿海水域、渔获)的权利,进而确保他们享有适足的生活水准、保障其安全、和平和尊严,以及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文化。
这些权利既可被视为个体权利,也可被视为共同权利。良好的治理,是应对这些复杂问题的重点。治理的实践,必须要确保自然资源的适当专属权利。如果没有这些权利,那么未来我们也很容易受到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消失以及生态系统整体破坏等影响。
总之,如何对保育有效管理,是当前围绕气候变化的争论的一个重要部分。看看最近的例子,就可以想想万一出了差错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提高了人畜共通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病原体从动物传染给人,那也可能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根源所在。生态保育做得好,不仅攸关我们的福祉,对于经济发展以及最终对于我们的生存,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