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台湾经济成长背后的隐忧

第一,贫富差距扩大。蔡英文总统上任以来,最低薪资从一开始的时薪120元、月薪20,008元,调到时薪160元、月薪24,000元,分别调涨了33.3%和20.0%,2022年基本工资调幅也可能上看6%。然而主计总处家户可支配所得调查却显示,按户数五等分位组观察所得分配比与所得差距,我国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差距连三年扩大,2020年度达到6.13倍,是2012年以来的新高。

第二,产业发展剪刀差扩大。根据经济部经济情势分析报告,2021年1-8月,制造业生产年增率达15.43%,其中成长最快的是机械设备业、基本金属业、化学原料和电子零组件业。相较之下,零售业营业额仅较去年同期增加2.4%,餐饮业则减少10.0%。

第三,高科技制造行业几乎集中在特定的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聚落,园区产值增加的效益或许可能外溢至双北、桃园、新竹、台南与高雄等都会的特定区域,但对于农业县市或六都的郊区加持其实有限。一来一往反而还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换言之,台湾这波经济成长并非雨露均沾,特定的制造业出口虽然表现亮眼,但也掩盖了民生经济产业的疲弱与衰退隐忧。产业发展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加剧了家户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必定会使得台湾社会中的「青贫族」、「穷忙族」的心理相对剥夺感更为强烈。这是执政者必须解决的议题,否则会成为政治问题或选举问题。

若从青年劳工的角度切入,总体经济表现亮眼是事实,但非科技业、非都会区青年劳工薪资成长有限也是事实。要解这道题没有单方特效药,需要各种复方配套。

例如疫情期间政府虽已提出各项纾困和振兴措施,例如,五倍券和各部会加码券可以用在餐饮、夜市、旅游住宿等,也可用来缴学费,补习费,或者用于百货购物、演唱会和体育赛事会展门票,期待五倍券能刺激疫情重创的业者振兴,同时也让旧劳工们不至于断炊。但这些毕竟都是短期刺激方案,企业和劳动力转骨升级还有一段路要走。

时值立法院预算会期,考虑到青年劳工可支配收入成长有限的现实情况,政府与立院诸君或可多加思考青年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解放青年劳工生活压力。

例如,将社会福利政策覆盖网从对中低收入户等弱势族群「照顾」,更大程度地扩大到对青年劳工群体的「支持」。诸如强化各种生育、医疗、就学、居住、职训、税务补助,直接减轻青年劳工薪资分配压力,让更多青年与基层劳工将可支配所得用于投资自我升级或将收入用于促进民生娱乐消费。

另方面,若青年劳工选择前往都会区就业,虽然大城市就业机会较多但生活成本也高,政府或可持续在大城市蛋白区兴设社会住宅以降低青年居住成本,并持续推动大众交通路网等基础建设投资以补充郊区社宅的交通需求,降低劳工通勤时间与费用等隐藏成本支出。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执政者要给青年希望、解放青年压力,千万别让青年因为负担太大而被迫「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