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台湾在大航海时代的战略地位(八)
立在赤崁楼前的郑成功受降图,从前跪着的荷兰人雕像,后来站起来了。(王英豪摄)
1661年10月,揆一仍不死心,想联络清军夹击郑军。荷兰使者到达福建后,清军要求荷兰人先帮他们打下厦门,才能帮荷兰人解台湾之围。揆一没办法,还有5艘战舰漂泊在海上,就派他们去帮清军打厦门。但领队的已经被郑军打怕了,中途跑了,先到暹罗,后回巴达维亚,这个计划泡汤了。驻守在台湾城的一些士兵看不到希望,就出城投降了。
勾结清军可真是让郑成功吓出一身冷汗,当他从这些投降的荷兰士兵口中得知消息后,决定马上进攻台湾城,又修建3座炮台,挖了许多壕沟,务必尽快拿下台湾城。
台湾城的南方不远处有一个小山包,也是大鲲身的至高点,荷兰人在上面修建了乌特勒支碉堡,如果先拿下这里,居高临下,台湾城就不在话下了。
郑成功下令,集中火力炮轰乌特勒支碉堡。两个小时内,郑军发射2500发炮弹,终于打开一个缺口,当天占领了这个堡垒。郑军立即在此改建炮台,居高临下,向台湾城猛烈攻击。揆一在城上督战,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无措。此时郑成功再派通事李仲入城劝降。李仲对揆一说:
「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前太师是指郑芝龙,藩主是指郑成功。大意是:这个地方不是你们的,以前就是我们的,今天不过是收回来而已。我们藩主仁慈,不想要你们的命,你们可以把私人的东西带走,但公家的东西不许动。如果还不同意,改天我们就放火烧城,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此时台湾城已经被围困近9个月,弹尽粮绝,疾病流行,荷军死伤1600人,能战斗的仅剩600人,荷兰殖民评议会因此召开紧急会议,觉得这样下去没好果子吃,揆一别无选择,只好出城投降。
1662年(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2月6日,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所有城堡、武器和物资。然后,揆一带着剩下的900名荷兰人(包括伤病人员),乘船离开台湾。
2016年8月16日郑成功适逢392岁诞辰,时任台南市长的赖清德(右一)主持郑成功秋祭并为郑成功铜像揭幕,强调郑成功奠定台湾主体性发展,郑成功祖庙主委郑有懋(右二)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是为台湾人、原住民出一口气。(曹婷婷摄)
郑成功攻取台湾后,建立第一个汉人政权,大量汉人从东南沿海慕名而来,在这里拓荒、生产、贸易。以台湾为基地,郑成功原本可以和清廷好好较量一番,但接二连三的坏消息让他忧愤成疾。
第一件,「迁海令」(迁界令)。清廷下令从山东到广东沿海所有居民内迁50里,50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焚毁,田园废弃,舟船也付之一炬,片板不得下海。郑成功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海上贸易,清廷这一招无异于釜底抽薪,如果把这件事放在整个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看,清廷不是积极备战,发展水师,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且不说为沿海的百姓带来多少灾难,单是造船、航海技术,又不知倒退了多少年,所以200年后英国人来的时候,清廷毫无还手之力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件,郑芝龙之死。清廷本想拿郑芝龙这枚棋子胁迫郑成功投降,没想到郑成功的抗清决心这么坚毅,这枚棋子就没什么价值了,留着还是个麻烦。终于,1661年11月24日,清廷在菜市口将郑芝龙和几个儿子斩杀。
开元寺后的「七弦竹」,相传是郑经之母董太夫人所手植。(詹伯望摄)
第三件,长子郑经太不正经。郑成功攻打台湾时,让郑经镇守厦门,调度沿海各岛。这段时间里,郑经和四子郑睿的乳母陈氏(昭娘)私通,还生了个儿子,取名郑克臧。虽然两人没有血缘关系,但从尊卑名分上讲,无疑是乱伦。
没有经济来源,父亲和兄弟惨死,儿子不成器,一连串的打击让郑成功心力交瘁,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5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年仅39岁。
【本系列完】
本文节选自《用地理看历史:大航海,何以重划贸易版图?》,作者:李不白,时报出版。
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史话专栏欢迎书摘合作与历史相关文章、照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