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国府海军的隐忧──台湾的飞弹脚步之1(朱伟岳)
图为823砲战立下战功的砲阵地。(中时资料照)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下称国府)研制飞弹的历史,应上溯至抗战胜利后初期。民34年(1945)年陈诚当军政部长时代,即曾选派军官前往德国研习,实地了解战时德国用来奇袭英国伦敦之V-1、V-2飞弹。后因国共内战国府一败涂地,这些曾研习飞弹的军工专家,依西瓜偎大边效应,1949年时绝大部分皆滞留大陆,不愿撤往台湾,乃成为中共建政后两弹一星的中坚人才。少数撤往台湾者,孤掌难鸣,祗能随着当年负责军工厂撤往台湾的唐君铂(时任兵工署副署长),在台湾做一些传统枪砲弹药的生产工作,以维持国府军队(称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的起码战力。
稍为新式的枪砲弹药或飞弹,像海军所用的近发引信砲弹,陆军所用的胜利女神力士型飞弹及鹰式飞弹,空军用的响尾蛇飞弹等,都要依赖国府当时的盟邦美国供应。看人脸色,仰人鼻息,凡是稍有出息的中国人,都不会觉得很舒畅罢。国府在台军方人员,当然会想法改革这一局面,自立自强的口号,主要是针对这一点而来。这或正也是毛泽东先生,要和苏联史达林、赫鲁雪夫闹翻的原因。
民47年(1958)8月23日,毛泽东下令砲击金门,当天即发射砲弹九万余发,随后的时日又陆续发射了近40万发,总共发射了约47.5万发,史称823砲战。金门本岛的面积仅约124平方公里,约略是一个台北市大小,竟落下47.5万发砲弹,平均每6平方公尺即2公尺x3公尺大小面积,落下一枚砲弹,似可暸解当日砲战的猛烈程度。
八二三砲战爆发时,中共的空军和海军,尚祗能在大陆沿岸活动;台湾海峡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仍掌握在国府手中;何况还有美国第七舰队的协防。故砲战前后,国府海军一直担负金门守军之军需运补,以及前线,包含金门、马祖、乌坵等海域巡弋。
大约在当年8月间八二三砲战发生后的9月上旬,国府海军3艘巡防舰奉命到马祖海面巡弋,其时9月2日金门海域海战刚过不久,国府海军104号沱江舰及维源舰,被躲藏在渔船之后的鱼雷快艇伏击,造成2舰受伤,官兵多人殉难。虽亦击沉共军鱼雷艇2艘,但从此次海战以后,我舰在大陆沿岸巡弋,无不提高警觉,以免再遭中共海军鱼雷快艇偷袭。是时金马海域全部戒严,任何船只皆不准通行。
八二三砲战国军沱江军舰47年9月2日于金门料罗湾海战中以寡击众战功锦旗。(朱立熙摄)
这3艘江字号巡防舰组成一个战队,战队长是由驱巡司令部派来的刘真上校率领,他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海军资深军官。巡弋于靠近马祖外海海域,是一个月黑星沉的漆黑夜晚,雷达萤幕上突然发现一艘不明海上船只,整个战队马上紧张起来,深恐中共鱼雷快艇偷袭之事重演。经多次辨识,皆无法辨明船籍。在战队长的命令之下,3舰立即联手砲击这艘不明船籍的船只。
这3艘巡防舰,计有三吋砲3门,40公厘砲3门,20公厘砲12门。猛轰一阵以后,海上传来微弱的呼救声,砲击才戛然停止。结果发现不过是一艘自马祖出港,拟开往基隆的木壳机帆船。出港后因遇海上戒严,不敢航行,乃在马祖外海抛锚等候。但海峡两岸战事初启,民间船只,并不明白军方识别信号,故而造成重大误会,而遭受己方军舰砲击。经3艘舰艇开火围攻,这条机帆船虽受重创,竟然未被击沉。这幕场景令人相当难堪,说明当年国府的海军舰艇,火力配备薄弱,已跟不上时代需求,是其时国府海军官兵们心中一项隐忧。
民国56(1967)年,埃及发射俄制冥河飞弹,击沉了以色列驱逐舰及商船各1艘。冥河飞弹乃成为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的攻舰飞弹,也把世界海战推进到飞弹时代。以色列受此突袭,朝野震动,立刻研究反制方案。民59(1970)年8月,以色列开始在海军舰艇部署自制的「天使飞弹」(又名加百列飞弹Gabriel missile)。先进国家海军,先后亦陆续配置飞弹。解放军也开始积极研发中国第一代舰载飞弹,「上游一号」和「海鹰一号」,就是最先装配在共军舰艇上的飞弹武器系统。
当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民53年(1964)筹建中山科学研究院的时候,最初的构想,仅有核能研究所及火箭研究所,以研制原子弹及火箭飞弹为目标。后来接受以色列顾问柏格曼教授的建议,才增列了电子研究所及化学研究所。可见蒋氏父子,当时可能受限于国家经济能力,并没有计划要为国府海军研制攻舰飞弹。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
史话专栏欢迎书摘合作与历史相关文章、照片投稿,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