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火蜂计划」无疾而终──台湾的飞弹脚步之2(朱伟岳)
1968年04月18日来华访问的大韩民国陆军参谋总长金桂元上将(右),参观我军事训练基地,观摩国军部队的飞弹射击演练,基地教官当场简介火蜂目标机的性能及飞弹射击程序。(姚琢奇摄)
民55年(1966),中山院火箭研究所从国外购得一套二战末期德国V-2飞弹技术资料。因V-2飞弹同时是美国、苏联弹道飞弹的宗师。所以,中山院特地派了几位专家,到德国实地了解,希望从V-2飞弹开始,步入弹道飞弹的大门。
这段期间,桃园龙潭还是相当荒僻的乡下地方,中山院工作人员住在那里,晚上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电视。当时台湾的电视台祗有「台湾电视公司」,正播出李小龙主演的「青蜂侠」连续剧。引发了火箭研究所人员的联想力,便把这套与德国合作的弹道飞弹研究,称之为「黄蜂计划」。
当中山院火箭研究所提报研制「黄蜂计划」的时候,唐君铂知道这是飞弹动力的根本,至表重视。于是,他把中山院计划处长刘元发将军,也是中山院核武研制计划最重要的协调人,调任为火箭研究所所长,以期配合核能研究所原子弹的研究制程。
「黄蜂计划」的推动,以及后来接续的「青蜂计划」,及拟与以色列中短程弹道飞弹「耶利哥」合作的400公里以上射程飞弹,主要是想作为原子弹的投掷工具。但中山院初期核武发展的「新竹计划」,因吴大猷的反对而受阻,后虽改提「桃园计划」取代,虽然进程顺利,但核武的脚步,最后还是在蒋经国的裁决下,停了下来。所以「黄蜂计划」、「青蜂计划」等方案,自然就变成一个无用武之地的计划。
这些努力虽未成功推出可携带核弹弹头的弹道飞弹,但却替中山院打下了坚实的火箭发展基础。以后中山院研发之「雄蜂计划」、「天弓计划」、「天剑计划」乃至晚近传闻中发展之中程弹道飞弹等,实皆由这些计划预先扎下深厚的根基衍生而来。
当国府中山院专家在德国研习V-2飞弹的时候,得知二战末期德国除了V-1及V-2飞弹之外,还研制了一款供德国海军使用的HS-293攻舰飞弹。民56年(1967)这批专家自德国返回台湾后,把得自德国的HS-293攻舰导弹资料(注三),交给时任中山院筹备处主任的唐君铂。
唐氏认为,HS-293攻舰导弹的目视导引功能,和中山院电子研究所的关联比较密切,于是唐氏将这份资料,交给了那时任职电子所控制组的韩光渭博士,由韩氏去联络院内有关人员,共同研究。
中山院电子研究所在成立之初,除空军航空研究院电子组长宋玉出任副所长外,所有负责人及绝大部份研究人员,几乎全来自海军。对民47年(1958)马祖外海三艘巡防舰,围攻一艘无武装木壳机帆船,竟未击沉一事,无不印象鲜明。茶余饭后之时,早有共识若有机会,一定要为国府海军研制犀利的攻舰飞弹,逐步摆脱对外国主要是对美国的依赖。
民57年(1968)间,控制组把HS-293攻舰飞弹技术资料,画分成若干章节段落,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分配给火箭研究所及电子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研读。要求每人提出读书报告,并登台解释说明。这是中山院,最初从事战术性导引飞弹研究的起点。斯时国府陆军已拥有美国供应的「胜利女神力士型」飞弹及「鹰式」飞弹,这两型飞弹都属于防空用途。
前者用于对付中、高空,后者则用于对付中、低空敌机。国府空军当时则已拥有美制响尾蛇飞弹。前述陆军之两型飞弹在演习时使用的靶机,名叫「火蜂」。中科院控制组人员,最初一度希望把「火蜂」改装成飞弹。但「火蜂」靶机由美军直接操控,无由获得。韩光渭乃把空军现有的OQ-19B靶机取代美军「火蜂」靶机,作为改装为飞弹的样品机,仍将这项计划称之为「火蜂计划」。
OQ-19B靶机,使用小型汽油发动机,靶机设计仅有两翼的副翼,可作大转弯之用。机尾并没有方向舵,要操纵这靶机以攻击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如划一艘小艇,因速度慢,尚可用双桨操纵艇首方向。但若是装上了机器的小艇,艇尾非装有方向舵不可,想用艇侧的两桨调整艇向,殆难成功。
1963年05月14日五十一年度学术文艺奖金在教育部颁发,教育部长黄季陆颁发金质奖章及奖状给工科组的韩光渭。(征信新闻摄影组摄)
当韩光渭提出构想,要把OQ-19B靶机改装为攻击性载具的时候,宋玉副所长即表反对。理由是这个靶机没有方向舵,如何能精准操控飞行方向?宋玉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是抗战末期加入国府「航空工业计划室」的精英之一。后赴美国史丹福大学攻电子计算机,是台湾资讯业的先驱。
所以宋玉较韩光渭更能了解航空器的基本性能,但当时宋玉也不是很了解导引控制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宋玉的反对意见,并不能阻止控制组把OQ-19B靶机,安排到淡水海滨去做攻击目标的飞行控制试验。结果呢?当然是失败的。因为OQ-19B靶机机身的设计过于简陋,「火蜂计划」无疾而终乃为必然。
本文提及此事,在说明从事国防高科技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一时之选,受过很完整的科技训练。但他们在开始时都不是专家,只是依靠着他们建设现代国防的热诚和理想,努力向前。他们不懈地从工作中学习,逐步成为世界级的顶尖专家。所以,韩光渭最后也变成了中央研究院的院士。
火蜂虽然熄火了,控制组内同仁,在韩光渭的领导下,仍然向自制飞弹的艰困路途迈进。经一再商讨研议,最后获致共识。认为应该从研制现代化的先进攻舰飞弹着手,开始时目标不必太高远,飞弹的射程先以30公里的目视范围为限。其次,无论是电子技术或者火箭推动等技术,都不要脱离当时中山院火箭研究所及电子研究所已具有的能力太远。如此,所有研发飞弹的材料或者零、配件,亦都较易取得或自行研制。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
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史话专栏欢迎书摘合作与历史相关文章、照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