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陈诚与石门水库──望穿海峡的眼睛之1(朱伟岳)

1964年06月14日陈诚副总统抵达石门水库工地,主持石门水库的竣工典礼,并挥帽向受益区农民答礼。(中时报系档案照,余忍摄)

中山科学研究院本部及主要住宿区,座落在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佳安村。后来桃园县由县升市,改名为龙潭区佳安里。佳安里里长罗济巧先生,是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返乡建设的先驱。现在的龙潭区佳安里,和上世纪60年代连电灯都不多的佳安村,相差是太多了。罗先生为让里民们知道更多这个里的来龙去脉,特委请中央大学的教授和同学,到台北访谈朱伟岳先生,本文是访谈纪录,经朱伟岳过目整理而成。

民国38年8月,一个并不异常炎热的夏天,美利坚合众国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当时14岁的我搭着平兴号轮船,随着家人自汕头驶向台湾高雄,远离大陆。我当时还看不懂那份白皮书,因为不是那样的年龄。白皮书一事被刊载在报纸头版上,总在斥责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导致节节败退,实属活该云云。后来我才恍然大悟,这是美国把几年前,才共同击败日本的同盟国──中华民国,一脚踢开的正式通告。

回想起来,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分为鹰、鸽两派,因为少数鹰派对中华民国的敬重,并不排斥援助撤退到台湾的中华民国。因此,即便当时美国发布了白皮书,在台仍有一组织,名为「农业复兴委员会」。他们并未完全弃置中华民国于不顾。光这点,他们似乎就有资格要求中华民国感激涕零。这双暗地里牵着的手,到现在还未放松,但剩几根手指扣着,就不得而知了。

1949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已是退到悬崖边缘。但他们也从这场败仗中,清楚认知了中国社会占绝大多数农民的力量与影响。石门水库是一个参照的建设,参照曾于台南获得广大回响与认同的日本工程师八田与一。嘉南大圳毕竟是个指标性的水利设施。

石门水库确实也成为另一个划时代的代表,它带来的繁荣与其传奇性,全铁铮铮地摆在历史上,不可磨灭。

土地改革政策也跟进了,为的就是收服农民的心。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哪里挫败、就在那里重来。「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都是这时候出现的政策。加上当时台湾仍属农业社会,摆平农心后,才有余力发展外销事业,这一点国民政府还是看得很清楚。

待「耕者有其田」完全实施,外销逐渐稳定,也已是民国50年代的事情。这时的对岸,依旧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运动中努力。相较之下,台湾真有这么一段时间遥遥领先,且大部分都是农民的脚底印子踏得最深。

这段美好过往的余韵,还有一丝留到现在。但有些人还没从过往云烟中清醒,他们在梦里还以为是永远的领先者。民国77年,我回上海吃饭得用粮票。今日的上海,却已是繁华又魔性的大都市。台湾的美梦,实在作的太久。

在民国40、50年这段期间,国民政府在台湾第一个重大公共建设「石门水库」,正是历史需要的正确答案。陈诚亲自先到美国田纳西州参观TVA水库建设,后来的孙运璇先生,也派到TVA实习工作,他们是开创国家建设的先锋。

陈诚回国后,立即邀请了美国水坝设计及工程监造人员共约50人,在佳安村所在地,修建了50余栋房舍,作为他们的宿舍。另盖了一座简朴小型宾馆,其中有一个狭小房间,专供陈诚居住。

中山院一直把这宾馆当贵宾室使用,陈诚的卧室则保持原样:一张硬板床,一张桌子、椅子及台灯,是典型的黄埔军人作风。以上的这些房舍仍然存在,就是今日佳安村的石园──中山院员工主要的住宿区。

1964年06月14日陈诚副总统主持石门水库竣工典礼,美国驻华大使赖特(右二)亲临出席。(中时报系档案照,余忍摄)

陈诚的名字,在那个年代如同一名宰相的称号。他是当时蒋介石公开指认的接班人。陈诚以后的农复会及石门水库的建设负责人,是前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蒋梦麟先生帮助蒋介石和陈诚,完成了台湾初步的农村建设以及水利建设。

今天台湾的农业发展能小有名气,和民国40、50年代国民政府的努力,有直接关系。正如下水道、污水道、农地重画,这些建设属于一般人「看不见」的建设。但它并不虚无飘渺,也不是多么崇高或抽象的概念,单纯只是眼睛直观上无法看见,对大多数百姓而言,就等于不存在的建设。

直至今日,这「看不见」的盲点,仍常使这个从大陆退守至台湾的国民政府,频受抨击为无能又专制。当这样的抨击越来越激烈,似乎成为政治正确的单纯谩骂。要不是历史仇恨,抑或当下谩骂者的个人利益,怎么是一个选择性地遮蔽自己眼睛的历史瞎子。

追随陈诚工作的人们之中,有一位名叫朱金苍,福建人。我曾请他比较一下陈诚和蒋梦麟的不同。朱金苍先生说,陈主委(石门水库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严肃,无论坐或站,腰杆笔挺;送什么菜给他吃,就吃什么,从不挑剔。蒋主委则是霭然长者,习性随和,但饮食讲究,会指定食物。

在追随傅斯年、梅贻琦、蒋梦麟等来台的知识份子中,有一批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优秀师资,这些老师之中有也许多成员到建国中学任教。他们一个个都是我的恩师,上起课来深刻精彩,每堂都是值得学生到八旬之后仍旧记得的训诫与忠告。

除了本身受过良好教育训练,这些在大时代中生存下来的教师们,来到了这个相对平安的小地方,每一句带给眼前学生们的话,都必定是语重心长的。

(朱伟岳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本文为龙潭区佳安里里长罗济巧访谈朱伟岳之纪录)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