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因盗墓重见天日的国军游击健儿(徐全)

(图/百度百科)

在安徽太湖县大石乡,有一座对日抗战时期的阵亡将士公墓。值得留意的是,这座公墓是国军游击队建造的。这个国军游击部队的全名是第五战区第十一挺进纵队第一支队;而它的公墓建造于1944年。一个个残碑以及碑文,都记录着国军游击健儿为对日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努力,可谓青史长昭。

战区与政府协同的游击队

抗战时期的中华民国敌后游击武装,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国军正规军部队在敌后执行任务和作战,较为突出的例如隶属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忠义救国军;第二种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发起的保安团队、民团改编为敌后抗敌武装,较为有名的例如青岛保安总队;第三种则完全是由民间发起、政府和国军作为后援的抗敌团队,赫赫有名、有「抗战游击队之母」之称的赵洪文国领导的武装,坚定忠贞于中华民国政府。

从第十一挺进纵队的历史可以看到,在对日抗战时期,部分敌后游击部队是由国军的战区在军事上统领、而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第五战区第十一挺进纵队第一支队是1939年第五战区为进行敌后游击作战而编成的游击作战部队。1939年5月,国军第五战司令长官部战区内各游击部队。战区内的安徽省按照战区命令将各路人民自卫军整编为游击纵队。整个安徽省编成17个游击纵队。第十一挺进纵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祠墓巍巍显忠魂

1945年对日抗战胜利后,国军游击部队在太湖县原相石乡安良保无相寺建成一座烈士墓。据1987年出版的中共《太湖文史资料》第四辑记载:对日抗战胜利后,国军第十一、第八挺进纵队在太湖县原相石乡安良保无相寺建立阵亡将士墓;形似撑开的巨伞;墓前一米多高的石碑刻有「抗日阵亡官兵之墓」几个大字;公墓纪念塔为青砖结构,塔顶安装巨鹰,国民政府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题字「抗日英雄为国捐躯」8个大字。

墓中埋葬百余具遗骨,是国军在安庆、月山、高河埠、望江等地与日军作战而阵亡的烈士。公墓有一座八角亭,亭内有国军阵亡将士灵位。八角亭周围有一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有碑文。烈士碑落成时,八角亭内挂有匾额。八角亭附近舞台,建有6个茶亭。

公墓目前共找到残碑15块。第一块字样为「第五战区第十一挺进纵队第一支队抗战阵亡烈士公墓」,右有4字为「先烈之血」,左4字为「革命之花」。

第二块碑字样为「第五战区第十一挺进纵队第一支队墓志铭」,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谷旦」,即1944年,由支队长潘觉民撰书。

第三块碑为「本支队忠烈祠落成碑记」,也由潘觉民所写。

第四块碑为「中校支队副罗君鸿辉墓碑记」。

第五块碑是该部第一大队长许作荣为本支队烈士祠和公墓落成而题写的纪念文。全文为:

「嗟我弟兄,随我从征,身冒锋刃,至死为荣,功在丰碑,并垂祠墓,山高水长,同斯千古」。

第六块碑为支队副陈某某所题,全文为:

「将士英烈,震烁人寰,江淮转战,伟绩斑斑,浩气磅礡,充塞南国,留兹祠墓,永壮河山」。

第七块碑为时宿松县长朱尚文所题,为「民族之光」四个大字。

第八块碑是杨士德所题的诗。

第九块碑为烈士祠墓界碑。

碑十、十一为烈士名录。

碑十二佚名,文为「甲马行空」。

第十三块碑为时任太湖县长刘干所题「碧血千秋」。

第十四块碑为支队长潘觉民所题,全文为:

「桐柏钟灵,长淮毓秀,诞生健儿。骄阳肆虐,灼我河山,毁家纾难。从余数年,转战南北,入烈出生。埋尔骸骨,立此丰碑,天长地久」。

第十五块碑为张演滨所题,全文为:

「猿鹤归何处,名流异代芳。家山销战气,盗薮靖渔光。埋骨犹余烈,怀人永可伤。死生袍泽世,击马吊斜阳」。

公墓墓志铭全文如下:

安徽颖亳之间,代出英杰,民风刚劲,民气激昂,淮上向与关西并驾齐驱,就余亲历,益信前言之不谬也。余束发读书,壮年游学于东瀛,返国后侧身军旅。民二十八夏,应皖省前故主席廖公之命,收编颖阜涡亳四县人民自卫军,改为第五战区第十一挺进纵队第一支队,余充支队长。是军官兵胥足,毁家纾难,众志成城,原未取民间一帛一粟,其志亦良苦。从余以来,自皖北移防望江,今已数年,外摧顽敌,内荡枭氛,大小数十余战,其间抗敌如亳县十二里庙,白沙南埠临涣三集,巢县盛家桥,望江石牛山各役,歼敌数十名或数百名,毙其少佐二人,夺取战利品无算。犹以盛家桥、石牛山两役为最壮烈,予敌大创,不敢正视,剿匪于巢县银屏山,槐林咀,郭家山及宿望交界之泊湖,靡不肃清,无遗民得安枕。犹以泊湖一役,摧毁异军数年老巢,论者谓与卫将军金家寨一役相媲美,实则不敢拟耳。兹数役也,虽战功标炳,而在石牛山一胜之下,我官兵为国家争生存、为人民谋安谧,奋不顾身,死亡枕籍、曝尸露骨,良用慨然。是旭我同胞节约集资,建烈士墓及忠烈祠于泊湖之阳,盖所以表英烈、慰前壤也,后之过斯墓者,当必凭吊依依不置矣。因为之铭曰:

吁我同胞,为国宣劳,生为俊杰,殁亦英豪,山河壮色,祠墓巍巍,军人天职,斯德所归。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谷旦

支队长潘觉民撰书

另有副支队长罗鸿辉的墓碑记如下:

中校支队副罗君鸿辉墓碑记

罗君鸿辉,广西柳城人也,幼具大志,冠萃群伦,卒业于小学,即考入中央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后乃服务于第十五军及第八军旅调广西柳洲区民团指挥部,历充排连长,二十六年芦沟事起,八桂健儿争先北上抗敌,于于奉编为四十八军,随军迹迹遍江淮,参加大小战役凡数十起,而君杀敌豪迈,未有后人者也,得长官之嘉许,擢升营长,二十八年十月奉调本支队中校支队副,建树颇多,素为同仁所推仰,为时未几,乃积劳而成疾,讵之药石无灵,竟于民国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病逝潜山驾雾冲,军次凄风惨雨,痛悼同深,忆君生年智勇过人,学术兼备,持身高洁,为国忘人,乃同仁中不可多得者,毕生精力尽瘁于国事,戎马倥偬,奔走近二十年,犹孑然一身,囊橐萧条,家山万里,亲老子幼,目挚斯情,能不悲哉然,经同仁集资,营葬于驾雾上冲山之阳,兹以本支队择定太湖徐家桥南山之隙地,收集忠烈遗骸,都为一穸,复将君之灵柩迁附葬焉,从此忠魂烈魄,得有依归,英名伟绩,同垂不朽矣,谨书数语,以志梗概

三台潘觉民撰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月 日

这座第五战区第十一挺进纵队第一支队的公墓雄辩地说明,国军在敌后的游击作战历史极为丰沛。公墓或纪念碑本身就是这种历史的有型见证。同时,也可以看到很值得玩味的历史细节:在对日抗战中,国军游击队的作战,既有日军,也有中共;这种国、共、日三边交错的格局,也是中华民国对日抗战的写照。在前文的墓志铭中,第五战区第十一挺进纵队第一支队被叙述的战绩,除了消灭日军之外,就是与「异军」交战。此处的「异军」,定然就是指中共的武装──如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游击队等。在当时,中共也的确依托自己领导的新四军,在皖西南地区成立了不少由自己领导的民众武装,也成立皖江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这些都成为国军与中共不停爆发冲突的原因。

毁灭性的破坏

这座公墓原本有纪念广场、忠烈祠、烈士公墓、八角纪念亭等。非常遗憾,公墓在中国大陆极左盛行的年代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仅有残碑。这座国军游击队的光荣战史及公墓,也被彻底尘封。

到了西元2009年,因为有盗掘古墓者在附近盗墓,令阵亡将士白骨曝露,使得地方政府主管单位开始对墓区进行发掘,并搜集残碑,重建了墓园。重建后的墓园,让往来的人们能够回看当年在对日抗战中,国军游击健儿的坚苦卓绝之奋斗。作为今人的我们,依旧可以从这些残碑中找寻当年国军在敌后游击作战的历史和场景。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

史话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