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国军战长沙 大陆国粉永志不忘(徐全)

2015年7月长沙春华山,民间发起国军后代迎接先辈回家。(图文:徐全提供)

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山上,有一座长沙会战碑,是为纪念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而立。在长沙农村的春华山,有一座中央阵亡将士公墓,是为了纪念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的国军第七十四军阵亡官兵而建。这些碑墓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硝烟弥漫的沙场和血泪,更多则是历史曲折与沧桑的艰辛和悲戚。

国军战神 长沙铸功名

1939年9月初,为打破战场僵局,日军以长沙为主要攻击目标,自江西、湖北两个方向进攻国军。来自江西的东路日军被国军顽强阻击,最终向东退却。来自湖北方向的日军南下,由通城、新墙河正面、洞庭湖东岸三个方向向长沙外围发起进攻。国军在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下迎敌。到同年9月23日,中日双方战斗白热化。国军采取诱敌深入之战法,使得日军轻易冒进。至10月2日,国军展开反攻,并在10月6日恢复战前态势。日军攻占长沙的计划以挫败告终。

从碑文内容研读,此碑乃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广东梅县文化界人士为褒扬参战国军而立。并非岳麓山风景区石碑所称由国军第九战区司令部或薛岳本人所立。目前,该碑外表现由玻璃保护,更有石亭遮护。其碑文如下:

「长沙会战碑

伊古已来,一战而决国命者有之矣,未有一战而系世界之祸福者也。有之,自长沙会战始。初,倭寇连陷广州、武汉,趁势直趋岳阳,迫长沙。长沙散地焚如弃如,几为决定之命运。夫长沙失,则湘南湘西并危,桂林、韶关亦皆殆哉岌岌,西南之屏藩尽撤,行都之拱卫空矣。总裁雄断,立下必守之命,艰巨之任以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时,将军方灭松浦师团于德安万家岭,寇焰顿衰,故虽得岳阳而次且不敢遽进。将军已赴镇,救死扶伤,劳来安辑,日夜讨训,完备以待。镇长沙九阅月,寇走头无路,内阁连倒,妄冀侥幸一逞,以靖其民之厌战。于是悉其丑类20万众,联合海空,由赣北鄂南湘北六路来攻。且宣播于世界,刻期10月1日占领之。骄狂之态,恍如苻坚之视晋人矣。将军肃奉党国威灵,上禀总裁胜算,下与百姓同欲,外励诸将忠勇,内综帷幄智谋;彼己之情,洞若观火;山川之势,了如指掌。料敌制胜,不差累黍。即与吴参谋长逸志按照判断决心指挥所部:赣北主将罗总司令卓英、王总司令陵基,鄂南主将杨总司令森,湘北主将关总司令麟征;军长陈沛、陈烈、欧震、张耀明、王耀武、孙渡、宋肯堂、安恩溥、韩全朴、夏首勋、彭位仁、夏楚中、杨汉域、李觉、李玉堂、刘多荃,各率将领,取绝对攻势,只求歼灭敌人,不呆守阵地,不死用方案,坚忍沉着,快速机敏,实行反包围以破敌之包围。鏖战二十四昼夜,遂奏肤功,歼寇4万,长驱300里。时中华民国28年国庆前3日也。创空前之战绩,奠最后之胜利,坚全民之信念,改国际之听观,旋乾转坤,寰海欢腾。谢太傅肥水之捷,韩蕲王大义之胜,功虽髣髴,而难易迥殊矣,何况此役影响乃远及太平洋哉!使倭陷淖愈深,不能乘机南进,赢得时间以援英、美,形成今日之局势,此长沙会战所以为旷古无伦之大烈也。一发牵而全身动,微风涣而四海波。梅县距长沙2000里,南洋群岛则万余里矣,然直等能安居乐业,从事于出钱出力抗战建国者,胥为长沙会战之赐。感激赞叹,不能自休,用述其要,伐石勒铭。若夫其详,宜在民族中兴之史。其辞曰:

危而能安,亡而能存,直破历史之成例,而横制太平洋之狂澜,此皆我总裁之胜算兮,薛长官能秉承勿愆。日居月诸,倏忽3年,六种震动,而我掎角于其间。朔风兮变楚,民族兮开元,比浯溪兮作颂,永巍巍兮极天。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梅南泗水文学馆馆长古直撰文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梅南泗水文学馆名誉馆长黄枯桐书丹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梅南泗水文学馆馆友侯过篆额

梅南泗水文学馆馆友华侨古秀阶、陈筚林、郑道南、古汉宗、吴剑辉、古涌盛、黄康华、傅可英、黄沛卿、古德贤、李焕群、曾舜唐、潘少龙、萧昭明、余金池、曾庆梅、廖辉宸、林翊球、潘君勉、陈济轩、古瑞庭,梅县文园清风轩社友谢贞盘、杨维微、熊素村、古云詹、古训等敬立

中华民国30年7月7日立」

通常,国军纪念碑志记之文,多以部队长或社会贤达撰写,内容多为感念阵亡将士之付出。长沙会战碑的碑记内容则是以记述薛岳将军个人为主要内容,此现象在国军碑中并不多见。或因为撰写碑文者与薛将军同为广东客家人有关。

精神不死 春华山上显虔忠

中央阵亡将士公墓位于湖南长沙春华山,乃是为国军第七十四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阵亡于春华山的官兵修建。陆军第七十四军是国军中的王牌劲旅,被视为中央军体系,1937年成军,初期由国军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组成;后第五十七师加入。抗战中,国军第七十四军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等众多大型战役,其战绩成为国军抗战的标志性荣誉;而第七十四军也产生了诸多名将,如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余程万。因此,第七十四军堪称彰显国军抗战坚强战力的代表性部队。

1941年中,为消灭国军在第九战区的作战力量,日军筹划进攻长沙。当年9月,日军各部由北至南开始向长沙方向进攻,史称「第二次长沙会战」。此役,国军方面总指挥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面对日军进攻,国军各部虽极力抵抗,但伤亡惨重,节节败退。后第九战区命国军中的王牌劲旅第七十四军等部自浏阳方向侧击南下日军。第七十四军与日军在诸多区域展开激战。春华山方面,第七十四军的第五十七、第五十八师于1941年9月25日一度击溃日军,占领春华山阵地。但日军援军抵达后展开反攻,第七十四军和日军进行近身肉搏战。至9月27日下午,第七十四军的第五十一、第五十七、第五十八3个师在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下难以支撑,撤离春华山。

战后,春华山一带的村民将国军第七十四军阵亡军人遗体收集掩埋,用一块不足一公尺高的石碑,在碑身上刻下「中央阵亡将士」(第七十四军被视为中央军)字样作为识别,此为春华山中央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春华山中央阵亡将士公墓。(图文:徐全提供)

1949年后,安葬国军第七十四军阵亡将士遗骸的中央阵亡将士公墓遭到毁灭性破坏,大量墓穴被挖掘,遗骨被挖出丢弃。刻有「中央阵亡将士」字样的石碑被砸断,之后成为水沟上的垫脚石桥,长年被人踩踏。

天无情而人有义,当地村民刘金国在1960年代无意中发现「中央阵亡将士」字样的石碑后,用泥土隐藏以保护此碑。据中国大陆《湖南日报》2015年4月5日、署名于振宇的头版文章〈寻找抗战连长邱卋宦后人 老翁守墓50年〉介绍,为防止当地修建公路或其他工程继续造成对第七十四军遗骸墓葬区造成破坏,刘金国用以「影响灌溉」的理由,说服官方将交通工程改道。

至2009年,刘金国自费将「中央阵亡将士」石碑重立。在他的推动下,加之中国大陆民间持续呼吁,当地官方最终同意在春华山修建了新的中央阵亡将士公墓。新的公墓外建起了牌坊,两翼绘有青天白日徽,书写两道楹联,分别是「生有光芒照日月、死留正气壮山河」及「为国成仁功垂万世、殉身职义死重泰山」。牌坊上方为「正气长存」字样。纪念碑顶部为青天白日徽透亮鲜明,下书「春华山中央阵亡将士公墓」字样,碑座四面为长沙会战浮雕。纪念碑后方为墓葬区。

忠魂归乡 青天白日满地红飘扬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的春华山战役,阵亡将士中有118位有姓名、军阶、籍贯可考的国军袍泽,来自浙江省。将他们接回浙江故里成为浙江、湖南当地关爱国军抗战老兵志工以及民间热心人士的愿望。2015年7月18日,春华山阵亡将士公祭暨「接英灵回家」启灵仪式在长沙县春华山国军公墓举行。现场挽联遍布,人山人海,因为国军的这段光荣历史虽经历大时代的考验,却从未在当地人民心中远去。

每一个国军阵亡将士的骨灰盒两侧,都放上了白酒,表达对他们的祭悼。每一个骨灰盒上,覆盖了庄严耀眼、浩然正气的国军青天白日满地红军旗,军旗左侧写有那支英名不朽的部队番号──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阵亡官兵的后人,有的青春焕发、有的耄耋白发,当仪式开始时,他们在当地民众崇敬和不舍的目光注视下,表情哀戚地手捧覆盖青天白日满地红军旗的先辈骨灰,登山灵车。当年7月19日,这批阵亡军人安位于浙江安贤园抗战纪念区。

2015年7月长沙春华山,国军将士骨灰盒覆盖军旗。(图文:徐全提供)

移灵官、引领移灵队伍的是来自浙江的吴缘先生。他头戴抗战时期中美空军混合团的军帽,手捧写有「浩气长存 永垂不朽」的纸牌走在最前方。吴缘的父亲吴其轺为中华民国空军官校第11期学生,毕业后进入空军第五大队,后编入飞虎队,参加抗战。吴其轺在返回中国大陆探望其父后,再也未能接触飞机,被关押长达20年之久;吴缘祖父吴銮仕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枪决;吴其轺胞弟吴其璋毕业于陆军官校第11期,在国军入缅作战时阵亡;其他兄弟姐妹7人,都在那个年代中被打成右派或反革命,遭受迫害。

由于国军第七十四军于抗战胜利后整编为第七十四师,在国共战争中兵败山东孟良崮,师长张灵甫将军阵亡,国军第七十四军的战史过往在中国大陆并不为人所熟知。直到2005年后,关于国军军史的讨论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行,第七十四军战史以及张灵甫本人的历史定位才获得中国大陆民众更多关注和积极评价。但这也成为中国大陆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在对国军怀有敬意的「国粉」民众看来,国军第七十四军以及张灵甫将军,已经成为一种信仰和气节的图腾,是拒绝抹杀国军历史的坚定立场写照。虽然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分,中国大陆部分官媒和左派红色民间舆论不断否定张灵甫将军的历史贡献和价值,但在当年由亲北京的凤凰卫视进行的网路投票显示,高达6成的中国大陆人民肯定张灵甫将军作为「抗日名将」的历史地位。

lest we forget 永志不忘

青天白日旗飞扬,将挚爱奉献给理想。lest we forget,这句话来自《圣经》中的《申命记》,意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神带领大家出埃及、获得自由的历程。后来,这句话成为欧美国家在每年11月悼念阵亡将士、感恩先辈付出的国殇仪式中的仪式用语。

lest we forget,我们永志不忘,中华民国国军在那段危亡时刻的挺身奉献;

lest we forget,我们永志不忘,那些在抗战中付出生命的有名、无名英雄;

lest we forget,我们永志不忘,那些在极左年代仍旧坚持良心与正义的庶民百姓;

lest we forget,我们永志不忘,那些在艰难环境中缝补历史、呈现真相的开拓者;

lest we forget,我们永志不忘,那些为国效命的国军前辈与他们的家人,在后来经历的一切沧桑与坎坷;

lest we forget,我们永志不忘,自己作为有良知的人所肩负的职责、担当与使命。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