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英雄冢打破国军消极抗战之说(徐全)

民国四十二年八月,预备军官班第一期学生及留美学生集训同学,为表示对母校之纪念,于黄埔湖北滨山头,兴建黄埔先烈纪念塔一座,并于民国五十六年于塔端塑建无名英雄像,足令瞻仰者益坚踵武前贤之节操。(图文/陆军军官学校脸书)

在国军历史沿革中,有两个光荣的第五军。第二个第五军参加了赫赫有名的桂南会战之昆仑关大捷。而第一个第五军,参加第一次淞沪对日作战,建制则存续时间较短,为中央军体系。它的存在,是专为1932年1月28日的淞沪事变而编成。这支第五军部队,是国民革命军中的精锐,包括担负首都南京警卫任务的国军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两部,更包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官兵组成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1932年一二八淞沪事变结束后,第五军番号在1932年6月撤销。他们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有形和无形的纪念碑,仍在诉说着国军和黄埔健儿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这一切,不能被抹灭。

负伤而亡 英雄留名

1932年1月28日爆发第一次中日淞沪之战。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发展,也是中华民国政府和国军部队开始进入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艰难阶段。当时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与驻守上海的国军第十九路军进行激战。国民政府为了振奋国民士气、表达不妥协、不投降的坚定意志以及唤起国际视听的支援,组织了首都警卫军的国军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3个最为精锐的德式部队组成第五军, 前往上海协同第十九路军作战。战役中,第五军官兵付出了巨大牺牲。战后,众多国军第十九路军、第五军军人在苏州养伤修整期间负伤身亡。国府云南籍元老李根源的倡议捐资于苏州马岗山修建名为「英雄冢」的国军公墓。

英雄冢一通石碑刻有「英雄冢」之隶书字体,李根源题写。一旁为李根源为公墓撰写的碑记,全文为:

中华民国20年9月18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1月28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志3月1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腹背受敌,2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于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者78人,着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

中华民国22年4月朔日 腾冲李根源书

另一石碑阳面由时任第五军军长张治中撰写之碑记,题刻「气壮山河」。碑记全文如下:

李印泉先生在苏集前十九路军及我第五军上海抗日一役殉国将士骸骨,凡78具,葬于马岗山之麓,命名为英雄冢。以治中曾忝附斯役属题。自维当时制敌无术,书此不觉愧悲交集,泪下如绠矣。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 前第五军军长张治中

阴面由国军军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为公墓撰写题记:

吾国不幸,外患迭出,虎狼东来,其欲逐逐,既占东省,复扰沪渎,惟众烈士,从我就职,前仆后继,溅血飞出,乃何牺牲,失地未复,嗟众烈士,姑苏养创,胡天不吊,相继折亡,忠骨未埋,束经秋霜,后死如予,能无悲怆,幸有李公,轸急国殇,捐资建墓,忠义表彰,精神不灭,经古苾芳。

北路军第四陆军第三纵队指挥官 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题

吴江顾碞书

1949年后,英雄冢遭到毁坏。据记载,1963至1964年间,坟冢区域被作为桑园种植地使用。文革结束后的1981年,公墓得到修复。

消失的黄埔先烈纪念塔

陆军军官学校于1924年在广州创立,后迁往南京。1933年左右,为纪念历次阵亡军校生和毕业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南京校园内正式建造「本校先烈纪念塔」。这座纪念碑向黄埔建校建军、东征、北伐、一二八淞沪对日抗战、长城对日抗战的阵亡国军子弟表达了纪念哀悼之情。

纪念塔塔身4面镌刻「本校先烈纪念塔」。基座有4篇碑文。第一篇碑文内容如下: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先烈纪念塔碑文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题文

民国12年11月,中国国民党 总理于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倡导筹备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之议,1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设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总理乃以蒋中正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以黄埔为校址,以是年6月16日开学,锡以训曰,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校长蒋中正敬受 总理命,以亲爱精诚率诸生,入则治学,出则治军,东征而后,大小数百战,驰驱数万里,内剪剧寇,外御强敌,裹创以赴,张目以终,手馘貔虎,血殷河山者于兹十年,而校中良乂效命成仁以去者,盖已逾万人矣,今中国多难,外有封豖长蛇之洊食,内有赤眉铜马之跳踉,此国家困厄交乘之会,志士仁人卧薪鼙楫之秋也, 总理尝以以一敌百,视死如归,勉励吾同学奋以一敌百之勇,炳视死如归之光,往者昭昭,足垂不朽,则由今视后,其踔无前,戡定寇乱之功烈,有不式相辉映者耶,忆总理之逝,14年3月12日也,东征之捷, 总理犹及闻而色怡,北伐告成,迎 总理灵輀归于京陵, 总理以戡建国之责,属于斯其灵向,无间生死,未尝须臾离于斯焉,同学体 总理眷念之殷,其精神无间,生死亦未有须臾离 总理焉,人间天上,感应至灵,出入生死,精神不二,猗欤壮哉,丰碑姓氏,当年曾剑佩而来,今之剑佩而来者,又孰非将来之丰碑形式哉。

中华民国22年5月5日

第二篇碑文是铭文,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撰写,碑文内容如下: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阵亡将士纪念塔铭

中华民国13年6月,先总理孙公刱设陆军军官学校,于是粤东之黄埔,命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同志为校长,于是嵚崎之士,卓荦之材,执戟荷戈,云集景附,沦以党义,输以兵经,凡夫攻心攻敌之分,知形知能之辨,龙韬虎钤之秘,玉函金海之编,固已抉其精微,窥其堂奥,故有成不待于3年,及锋可试于一旦也,当是时,九阳遘厄,十日腾芒,沴气方行,横流莫遏,逆徒正肆其披猖,顽寇方凭乎形胜,而我军慷慨誓师,奋扬鞠旅,檄驰四表,法约三章,凭君子之六千,抵横磨之十万,义旗所指,负版归心,士庶殷壶箪之迎,父老慰云霓之望,操四伐四攻之妙算,奏百战百克之奇勋,既振岭表之雄风,遂扫中原之妖雾,是非有勇知方安制矜节其奚以肃堂堂之阵成赫赫之功哉,顾有涉险历艰,形单势峻,火辎具举,汲路要堙,或奋迅以先登,或奔腾而独进,再接再厉,不屈不挠,视枪林弹雨而如饴,元归先轸,纵绝脰洞,而无悔碧化苌宏,亦有力疾交绥,裹创应战,伤痕未泯,贾余勇而竞前襟血犹殷,突重围而奋击,仓促结缨,从容饮刃,虽曰赴敌,不同一役殉难非在一时,而其为国效忠,舍身求义之志,则一也,是足伤已,何其壮哉,洎夫奠都南京,聿迁校址缅怀先烈,追念国殇越七载,爰建纪念塔于校园,塔成,校务委员兼教育长张治中请为表章之辞,呜呼,猿鹤沙虫,怳英风其如昨日星河岳,凛正气之长留,是固宜垂绩霜,筠纪功燕石,铭之钟虡诸旗,常者也,今者结赞渝盟,乌珠肆侮,边气不靖,国难方殷,仰英烈而弥钦,思猛士而共守,想见弓衣,自动凭灵,爽以前驱,相期袍泽同心,率健儿奋斗,爰系之以铭曰:

总理神武,天授剪除,索虏肇兴,黄胄爰兵,学韬钤富,裒猛士云从,知攻知守,挞伐用张,万汇苏宥,式遏寇虐,肤功丕奏,取义成仁,为民奋斗,毅魄英灵,格彼苍飂,勒此贞珉,万祀永寿。

中华民国22年3月3日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第三篇碑文由中央军校校务委员会立,作者是国民政府元老戴传贤(即戴季陶)。碑文内容如下: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先烈纪念碑文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之第十年开学纪念日,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创立本校之校长蒋介石先生、本校校务委员,相与为本校先后死难阵亡诸烈士建塔于校圃,以纪念其精忠壮烈之历史,传贤承校务委员会诸同志之属,为一文以记之,呜呼,中国自兴武学、教战士以来,固执所信主义以死于国事之多且烈者,本校而已,当本校创立满7年之纪念日,曾为一表,以统计之学生之阵亡者,第一期226人,第二期268人,第三期279人,第四期421人,第五期461人,第六期423人,第七期332人,潮州分校121人,宪兵科71人,军官补习班31人,武汉学兵团22人,军官政治训练班87人,如是已2700余人矣,而其后,国难日深,我同学之师生于蒋校长统率督励之下,外抗倭寇,内平赤匪,豫鄂诸省剿匪之役,淞沪抗日之役,战斗之烈,死事之众,尤有甚于昔日者犹未足也极也,最近江西剿赤之战,长城抗日之战,抛肉为弹,筑尸为城,我同学之尚能相见于明日者几何人耶,是则尚未之知也,呜呼,悲哉,痛哉, 总理之以创立本校之责任授蒋校长也,其训示曰,中国至今无纯粹之革命军,是以革命失败,自今日始必以本校学生为革命军之骨干,然后革命乃可得而成功,蒋校长奉斯训示,以凛若冰霜之森严纪律,而施亲爱精诚之教化,以合三民主义,与本校全部师生为一体,不成功、必成仁之志,实为我同学百折不回之决心,而今殉难阵亡之士将逾总数之半矣,革命建国之事业果何如何乎, 总理慨过去革命之失败,乃以成功之责任,属之于革命军人,而我同学承斯教令,乃以壮烈之死,为立信之正道,前仆后继,人人奋勇,踏先烈之血而前进,我同志之后死者,其何所感于心耶, 总理亦有言曰,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由是言之,则国民全体之振作与觉悟,实为国脉民命之本,嗟乎,愿我后死之同志,与全国之国民,人人自知其责,努力迈进,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任务,然后此庄严灿烂主义之花,为不虚开尔耳。

中华民国22年6月16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敬立

戴传贤敬撰并书

第四篇碑文由先总统蒋公撰写,记录东征、北伐、沙基反英等历史。蒋公特别提及济南事件与一二八事变,碑文内容如下: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先烈纪念碑

中华民国13年予奉 总理命创办本校于黄埔,组织国民革命军正式与全国军阀及帝国主义者开始决斗,东征讨伐陈逆,沙基抵抗英法,未几廖党代表被刺殒命,本校革命血史亦与日增光,继兹以还,平靖广东,戡定长江,越3年而统一全国,驱驰2万余里,大战百有余次,其中如惠州、汀泗桥、武昌、南昌、龙潭、兰封以及济南,与最近淞沪抗日各役战争之剧烈,实为近代战史上所仅见,每战皆由本校师生为之中坚,尝于沙场人静、刁斗夜寒之际时,与诸子以继承 总理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相勗勉,岁月如流,条乎至今已9年矣,本校师生为革命而成仁者前后凡3千余人,呜呼,去者日远,方而生者何如,追维先烈,益增无涯之痛,纪念先烈之塔告成,徘徊瞻仰,不禁悲从中来,谨志此以自勉并与本校诸同志共勉焉。

中华民国22年5月日 蒋中正

1949年后,这座记录了国军建军、东征、北伐、剿共、抗日的先烈纪念塔,被毁而不复存在。但是很有幸,在史料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这座纪念碑的诸多碑文,并从这些碑文中看到国军弟兄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前为保卫国家、抵抗侵略而做出的艰辛努力。

千秋不朽的人心之碑

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和国军「不抵抗」、「消极抵抗」的说法,在这些纪念碑的文字前是不值一驳、不堪一击的。第五军的诸多部队,都是国军中的精锐,是最为忠于先总统蒋公的嫡系部队。为了争取备战时间,国府不能够立即与日本翻脸;为了树立全体国民抗敌的意志,国军精锐尽出,为保家卫国而奉献。中华民国政府和国民革命军就是在这种国祚维艰、谨慎平衡中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国军及黄埔子弟的功勋,其石碑已被毁,但却在一代代华人的心目中铸就了千秋不朽的人心之碑。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