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英烈千秋 国军克难抗日 (刘良升)

《英烈千秋》电影海报(中影)。(中时报系档案照片)

近日好友转发了《英烈千秋》战争电影的视频与我分享,约半个世纪前的幼年时期观看战争电影的情境跃上心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由于双亲都是抗日军人之后的湖湘儿女,我从小就是在听说战争历史故事的氛围中成长,幼小的心灵曾经想过要以军人作为终生志业(虽然后来只在海军舰艇部队服了两年义务兵役),所以孩童时尽其可能地央求双亲带上弟弟和我观赏战争电影。

幼年时期看的战争电影几乎全为美国片商所摄制,而当时每周晚间在电视频道上播出的《勇士们》影集(英文原名为《Combat》),描述二战时期一支美国陆军的排级地面部队与德军鏖战的小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不只因为《勇士们》片头第一句台词就是英文原汁原味的Combat,而使得Combat一词和片中的配乐在我们玩伴间均能朗朗上口,此外在晚间10点多观看《勇士们》,也成为父母亲让我们小孩子每周在一个特定的上学日,能够晚点上床睡觉的特殊福利。

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宣布正式与北京政权建交,自八年抗战胜利以来在蒋介石总统特意维护下的中华民国与日本的官方关系画下了句点。蒋氏政权一方面没有了过多的政治羁绊,二方面为了激励百姓民心士气,三方面我个人大胆臆测大概想展示些报复的姿态,随即指示国防部当局拍摄一部抗日史诗巨片。

当时国内对于制作近代战争电影的经验非常有限,只有先前出品的《大摩天岭》一部(描绘1946年10月,刘玉章将军率领的五十二军在东北安东会战的国共内战场景)。不过在众望所归之下,于台湾地区独占鳌头的中央电影公司于1974年出品了抗日战争巨作《英烈千秋》,该片不但在台湾地区获得了多项电影金马奖而大放异彩,在随后的第21届亚太影展中,于片中饰演张自忠将军的男演员柯俊雄先生也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殊荣。

《英烈千秋》电影的主轴是围绕着抗日战争时,出身于国军陆军二十九军,而最后在战场上杀身成仁的张自忠将军的作战史实。电影一开始就重现1933年,时为师长的张将军亲率所辖二十九军序列的三十八师疾行至长城隘口,并以千名手持大刀和手榴弹的敢死队员,奇袭长城喜峰口附近的日军阵地,这也是陆军二十九军大刀队名扬天下的起手式。然后片中剧情转移到了1937年7月7日晚间,中日双方在卢沟桥事变中发生军事冲突,以及在南苑战役中二十九军佟麟阁副军长和赵登禹师长先后阵亡,是时张自忠将军受命只身留在北平与日军虚以委蛇,且被广大国人错认为汉奸的行径。

描述抗日战争第33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英勇抗日壮烈殉国事迹的电影「英烈千秋」中芦沟桥场景。(杨嘉庆摄)

不久张将军自华北日本沦陷区脱险归队后,又率部参与了临沂战役和鄂北会战。1940年5月,张将军以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之尊,却亲率身边仅有的两个骑兵团和总司令部的少数随行人员,渡过襄河深入虎穴,驰援前线部队,不幸在鄂北南瓜店被日军重兵包围,力战殉国,是为抗战时期前线阵亡阶级最高的指挥官。(1944年尚有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将军在河南阵亡)。该片同时以时任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委员长,为缅怀张自忠将军成仁取义,而亲颁的挽联「英烈千秋」作为片名,彰显烈士英魂,千秋不死,虽斯人已去,但浩气长存。

我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曾经看过国军三栖作战演习的新闻片,空中有F-100喷射战斗机翱翔,海中有阳字号驱逐舰岸轰火炮支援,陆地上则有LVT两栖战车,及M-24和M-41轻战车的驰骋,故对1970年代国军配备美式装备的强大战力,印象深刻且深具信心。

而透过《英烈千秋》电影影像的的接收,它真实地反映出1930年代陆军二十九军简陋的个人装备,令我咤舌震撼不已!只见国军战士们各个头戴青天白日国徽的布制军帽,不若日军单兵均有现代钢盔的配发(虽然史实证明二十九军尚有为数不多的英国式钢盔)。而在喜峰口战役时,二十九军战士只能凭借大刀手榴弹,就想摸掉日军先进的重机枪阵地和山炮阵地的「荒谬」。

且当日军坦克(片中是以70年代国军部队支援的美制M-18型战车漆上日本国徽权充)纵横战场之际,国军因欠缺反坦克武器,只能组织敢死队,让队员们腰系手榴弹,冒死滚入坦克车底盘与日寇同归于尽的无奈,真是以血肉之躯来抵挡钢铁巨兽的可叹。尤其当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在前线释放毒气弹时,不曾配备防毒面具的国军官兵逐渐吸入毒气而集体失去了战斗能力,中国军人只能像刀俎上的鱼肉任日军宰割。这些情节让我观之泪流满面且义愤填膺,且大大颠覆了我先前对抗日战争交战细节的想像。

在那个没有录像带贩售和网际网络的年代,我破天荒地随双亲两次前往戏院购票观看《英烈千秋》。不久母亲学校电影欣赏放映此片,我又第三度观看。1979年美国政府和北京政权建交,政府当局为激励军民士气,又将中央电影公司当年已制播完成的所谓四大抗日名片《英烈千秋》、《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频频在晚间电视频道上轮流放映,我又再度把握机会重新感受中国军人在抗日战场的艰辛,也不经意透露出我对这些电影的情感异乎寻常。

2015年10月3日马英九总统出席「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影展-英烈千秋电影特映会」,在观赏后致词时谈及影片内容与抗战史,马英九语带哽咽。(姚志平摄)

来到美国后, 我又带著于美国出生的犬子,在Youtube上一同观看过《英烈千秋》,并机会教育他们的曾祖父就是在这样的作战条件下,以28岁英年在1937年牺牲在上海淞沪战场上。不过大儿子坦言他比较喜欢观看有着手撕鬼子,用手榴弹击落日本飞机荒诞情节的「抗日神剧」。或许我这个作父亲的烈士后人,一味地想传承先辈的英勇事迹给下一代,却着实没有想到抗战残酷的历史事实,对当年幼小的他们实在是过于沉重了吧!

看着友人转发的连接,我忍不住打开点击在Youtube又快看了《英烈千秋》电影一回。虽然那种强烈的悸动不再,但是看到某些情节还是会让我这个半百老朽热泪盈眶,也从而忆起国父孙中山先生「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树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的训示。纵然现在是硝烟不再的和平年代,但是80多年前,大批中国军人在中日国力的强大悬殊之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般地前仆后继,上战场赴死,以捍卫国家民族。在此就让我藉观看《英烈千秋》一片,向包含祖父和外公等的抗日先烈再次致敬吧!

(作者现居美国德州休斯顿市)

【刘良升专栏每周二刊出】

◎史话欢迎读者投稿,针对两岸关注之历史事实或人物撰文,体例不限,举凡传记、论文、散文、书信、日记,抚今追昔之访谈纪录或自述回忆等。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主旨注明「史话投稿」,请附姓名与专业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对来稿有删修权,文章仅刊载于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