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建国纪念邮票上的秋海棠(刘良升)

两张发行于1971年的中华民国建国60周年纪念邮票(图文:刘良升提供)

这两张发行于1971年的中华民国建国60周年纪念邮票,是我开始集邮后所放入的第一套邮票,对我而言意义深重,弥足珍贵。

我当年尚在幼稚园就读,时值「普天同庆」的国家庆典,这套邮票的发行不仅颜色鲜艳,而且主题清晰。它们除了拥有共同的主体架构,即两者均有文字叙述,和迎风飘扬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外,以橙色为底的邮票凸显一只大红双十图案标志着十月十日国庆日,而60的数字展现国父孙中山先生创立共和以来一甲子岁月的艰辛。而以蓝色为衬的邮票则使用了黄色「秋海棠叶」的固有疆域图为背景,再铺陈中华民国国歌的五线谱词曲,昭示了国家主权的象征。

然而这个中华民国宣称形似「秋海棠叶」,面积约为1142万平方公里的固有疆域,与现实是有很大的脱节。这不仅是自1949年以来,台北政权的有效治权早已限缩于面积仅有36000平方公里的台澎金马4个岛群以内了,即便计入北京政权实际控制的近似「公鸡」形状的960余万平方公里的版图,现今两岸合计的陆地面积足足比「秋海棠叶」少了近180万平方公里。这其中的差异主要来自外蒙古地区。

外蒙古早在1920年代,在前苏联派出军队入驻之下,就实质脱离中国管辖成为了前苏联的附庸。1939年发生的诺门罕战役,就是前苏联红军和日本关东军,在外蒙古和时为伪满洲国辖下的东北边境线发生的武装冲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前苏联强迫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政府最终被迫接受外蒙古公民支持独立的公投结果,无奈下承认其出走的事实,从而永远失去了塞北大片土地。

虽然后来撤退到台湾的国民政府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议案,且在冷战角力的氛围下获得大会通过,使中华民国在1953年正式宣告片面废除终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文,然而这个「宣告废除」并未能改变任何的政治现实的残酷。但由大陆迁台的大陆籍民意代表们拒绝承认丧失国土的结局,蒋氏政权只得将变更国土的议案对内「以拖待变」。即便到了1961年,实际控制外蒙古地区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都加入了联合国成为正式会员国之后,传统「秋海棠叶」的国土形状依然纹风不动,早已丢失的外蒙古和更北方的唐努乌梁海,仍对内视为国土之一部。

另外我们中小学课本中所学习的国境极西点帕米尔高原上的喷赤河,黑龙江北岸的江东六十四屯,和原先中缅未定界江心坡等处,也在北京政权与周边邻国根据现实的协商下最终失去,而不是像台北当局的版本,一厢情愿地全盘承接大清朝的遗产,划入自己的地盘内。

犹记得小学教室外侧的水泥墙上,曾绘制了巨幅中华民国全图,顶上还有「还我河山」4字的横幅。我曾驻足于两层楼高的「秋海棠叶」之前,专心致志地凝视着,心中还神游于故国山川的壮阔,胸怀尚激荡出跃马中原的澎湃。现今思之不过黄粱一梦罢了,着实令人唏嘘!

(作者现居美国德州休斯顿市)

【刘良升专栏每周二刊出】

◎史话欢迎读者投稿,针对两岸关注之历史事实或人物撰文,体例不限,举凡传记、论文、散文、书信、日记,抚今追昔之访谈纪录或自述回忆等。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主旨注明「史话投稿」,请附姓名与专业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对来稿有删修权,文章仅刊载于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