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抗战时期的民初教育(刘良升)
抗战时期的小学生。(示意图,取自网路)
「编级考试」这个尘封在父亲的少年记忆中,沉寂多年的历史名词,在父亲生前最后数年与我的闲聊间,又重新打开晾晒了出来,见证了父亲经历兵马倥偬的惨淡岁月。
父亲在小学毕业后,于1943年考入长沙市立中学初中部就读。翌年,日军发动第4次长沙会战,并先行派遣军机对长沙市区进行轮番轰炸,某日父亲到了学校,只见校舍残破,人去楼空,学校已无预警地停办了,父亲只得回到乡间老家避难,赋闲在家。
抗日胜利后,父亲承族中耆老指引,前往长沙市湖南省复员委员会登记,冀望重返校园。不过湖南省各中、高级学府,均于抗战末期迁往湘西山区的国民政府管辖区,尚不及搬回原址复校,因此所有登记的中学肄业青少年,均乘坐政府所安排的美制军用大卡车,浩浩荡荡地前往湘西山城沅陵,向国立第九战时中学报到。
当时落后的中国社会,个人没有身分证明,户政没有户籍誊本,兵慌马乱之际,学生们的相关学习证件,诸如毕业证书,在学证明,成绩单,全数付之阙如。国立第九战时中学安排报到各学员即刻参加「编级考试」,亦即出卷一分,内容涵盖初一到高三合计6年的学程,姑不论应试者原先肄业的年级别,一律按照考试分数来重新分发就学。当时考试有国文,英文,和数学三门主科,尚有理化或史地等供较高年级学生测试之用。
编级考试时间冗长煎熬,题目五花八门,父亲一试之下竟幸运地分到了初三,连未曾修习过的初二学程也免了。而与父亲同行的彭伯伯,抗战末期已进入高二就读,但依这次编级考试的成绩却分到了初三,他心有不甘也只能自行返回长沙,另做打算。就此,父亲只身在湘西山城待了一年完成初中课程,国立第九战时中学也在这期间奉令就地改制为湖南省立沅陵中学了。
毕业后,父亲考入湖南省立第一高中学习了半年,又转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就读,虽手持高一上学期的成绩单,但应遗族学校要求,再次参加了编级考试,试后父亲如愿留在遗族学校最高班高一下学期修习。尔后,父亲求学深造,均按照正常的流程,缴验个人身分证明,学历证件,参与入学考试,昔时的两次编级考试也逐渐淡出了父亲的视野了。
试想,于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在羸弱的神州大地上,应急的「编级考试」伴随着流亡学子,辅导指引了千万的知识青年和青少年就学,也借此培育了源源的国家新血,方能维持国家命脉于不坠。不过权宜的战时举措已完成了大时代阶段性的任务,更何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已来临,烽火时代的编级考试也终究引退谢幕,回归历史的尘土中。
(作者刘良升现居现居美国德州休斯顿市)
【刘良升专栏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