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刘良升专栏/论八年抗战决战上海之思维─兼忆祖父刘作全
1975年,中影拍摄「八百壮士」影片时,抗战期间在上海向四行仓库孤军献旗的女童军杨惠敏忆述当时的情形,饰演国军的演员细心听讲。(邱维国摄)
日本军阀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侵占我整个东北,并建立了伪「满州国」傀儡政权。随后借由一九三二年的一二八上海事变,日军又取得上海为中方的「非武装区」之有利条件,反之日方则可在上海日本租界区内自由驻军。隔年一九三三年的长城之战后,日寇再次扩张在中国的实际统治占领区,其势力直趋京津地区的外廓。最终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在北京西郊发生了石破天惊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一般咸信这是中日八年抗战的引爆点,然而实际上,中日主力全面开战始自一个月后,发生于同年八月十三日的淞沪会战。时任军事委员会蒋中正委员长(字介石)有目的性地将日军主力由华北一线吸引到华东上海一带进行决战,可谓是极为正确的军事大战略。笔者整理并推敲蒋委员长当初何以大胆选定上海作为主决战区的幕后思维。兹可将其思考逻辑分为五大论点:
一.战争轴线论
当日军在七月七日点燃卢沟桥战火,日军随即向京津陆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的防线合围,守军二十九军虽抗日意识颇高,但由于军事实力差距之故,并无长期抵挡日军的机会与胜算,倘使日军主力于华北集结完毕,攻下京津地区后,并顺京广铁路(当时为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两段)南移,利用铁路线的机动性和便捷,经保定,郑州,武汉,长沙,由北向南, 直下广州,此举必将中国先切割成东边精华区和西边的山区和不毛区,然后日军可好整以暇地再逐步海陆包夹东边的区域,一旦日军合围摧毁我精华所在,将有机会使中国八成以上的国力俱失,则大事不妙,日军短期内亡华的计划不远矣!所以蒋委员长有鉴于此,采取吸引日军主力先于上海,进而苏杭三角区,再诱敌沿长江主流深入内地,日军的作战轴线自然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的态势,调整成由东朝西溯江仰攻,而在华东精华地区的物资,人力,设备均可逐步撤退至国土西境的大后方,重新建立根据地,以厚植长期抗战的积蓄。对此,何应钦将军和蒋纬国将军等都曾对战争轴线论有深刻地论述。
二.补给路线论
日军于一八九四年甲午之战后控制了朝鲜全境,视为禁脔,并积极建设铁路线以为进军东北的准备,待一九三二年伪「满州国」成立后,整个日军由日韩间的对马海峡海运,再转经朝鲜,和南满铁道运输直到京津周边的运补干线,已一气呵成,侵华蓝图已成,只待作战号角响起。倘使中日大军决战于华北战场,日寇以现代化的载具将人员物资运补集结,将会比国军以传统落后的方式由南而北的调度,还来得更快捷且更有效率,则我方将不能在自己国境内取得任何的主场优势。相反地,倘若中日双方在华东上海决战,日军除了狭小的上海日本租界外,未有其他腹地,所有人员军备均需由日本本岛,跨东海来进行运补,当时海运旷日费时,加以受天候海象主宰,故运输能量有限。且日本船舰抵达淞沪水域后,日军还要在上海北方的长江沿岸,与国军地面部队激战以巩固滩头堡,尚要应付国府空军对补给船队的袭扰,所以在华东战场决战,是一举打坏了日寇的如意算盘,而补给工作的复杂加剧,也延缓了日军扩张的速度。而更讽刺的是,日军到了约七年后的一九四四年中期,因南洋的物资掠夺运输船队,受到美军潜水艇的攻击和封锁,损失惨重,日军这才顿悟出来了「一号作战」,下令要全力打通南北贯穿的京广铁路,在战术上连陷河南,湖南,广西,不过时不我予,那只是日寇困兽犹斗,苟延残喘的回光返照罢了。
三.国际视听论
上海素有「十里洋场」之谓,又有「东方巴黎」的暱称,多国租界纷陈,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当时是中国境内最多外籍人士汇聚之所,日寇在上海动手,必将殃及洋人利害,国民政府一方面期待外国政府同情中国处境,能予斡旋调停,获得公平的停战条约而无损国家利益,另外倘使中日一旦大动干戈,国军浴血苦战,欧美列强也能透过在华的侨民组织,了解中国军民抗日决心,这也是在华北开战所无法得到的「国际」效应。所以当国军八十八师所属的「八百壮士」孤军,在谢晋元中校团附的领导下死守四行仓库,并在仓库建筑物顶端升起杨惠敏女士带去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的片刻,那幅滂渤震撼的场景,透过苏州河对岸上海公共租界外国记者的镜头传送到全世界媒体,中国人饱受日本欺凌的抗争呐喊也一道举世俱知。
四.派系地盘论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在华北地区, 当时宋哲元将军的二十九军因防守河北省和京津地区,故首当其冲,而其左右两翼友军为山西省阎锡山部,和山东省韩复矩部。宋,阎,韩三人同属西北军系的老军阀,因之前均与蒋委员长的中央军系部队打过内战,故对中央政府多所顾忌猜疑,实属情理之中,所以起初宋哲元将军并不希望蒋系的中央军迳自北上驰援,而计划独立与日军谈判,也期盼能回复到七七事变前的中日态势。不料日军狡诈偷袭北京南苑军营,守军仓促应战,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和所属一三二师长赵登禹将军双双壮烈殉国,宋哲元将军这才放弃初衷,撤军驻节保定,并和中央军部队鼎力抗日。而在河北省右翼的山东省主席韩复矩竟然为保存实力,消极避战,主动撤出黄河防线,让日军长驱直人,虽韩氏后来因此事遭军法审判处决,但由此可知,抗战初期华北战场的指挥协调,中央政府实有力有未逮之窘。所以蒋委员长决战上海,将中央军的嫡系精锐,如教导总队,税警总团,和德国军械师(如八十七师,八十八师, 三十六师等)全数投入淞沪战场,一方面昭告全国中央军抗日的决心,希望唤起各地军阀派系的觉醒,另一方面将主战场置于华东自己的发迹之处江浙一隅,就近监督指挥各个不同来源的中央军,地方军,不可不谓是明智之举。
五.海空倾轧论
这是一个唯一根著于日本军方内部的因素。日本军方侵华的最高指挥单位为大本营,下辖陆军部和海军部,二部素来不和,并相轻倾轧。从过去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可轻易观察出两者互别苗头,相互较劲的轨迹,比如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陆军部所属的关东军侵占整个中国东北,海军部则在四个多月后发动上海一二八事变图谋捞点油水,而一九三七年陆军部关东军自卢沟桥事变后约三周,于七月底即占领北京和天津,有效地扩大了战果,而在华日本海军(主要部署在上海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及虹口日租界一带)苦无立功机会,早就蠢蠢欲动,图大干一场,日本海军部的嚣张气焰正中国民政府军委会的下怀,恰巧迎合了国府上海决战的布局。所以,当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市保安队武力挑衅时,中央即调度陆军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三十六师主动出击,进入原先中方的「上海非武装区」,旨在引蛇出洞,结果战事扩大,成功地吸纳更多的日军向华东地区集结。
当初在上海决战的正确战略,的确按计划抢救了许多的抗日物资人力,并把日军次第拖下泥淖,最终不可自拔。但为吸引日军主力来沪,国军投入约七十万陆军部队,动用接近所有的国府空军和海军家底,与日军激战三月,以损失将近全数的海军实力(含在长江下游江阴段自沈封江的舰艇),耗尽第一线的美制霍克三驱逐机,和付出伤亡三十万官兵的惨重牺牲,始完成诱敌的部署,日军也总算如愿陈列其主力于华东大地,整个战争的轴线顺利地形成为东西走向。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战火已远,硝烟不再,当年的抗日主战场上海,又重新从断垣残壁中复苏,恢复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光芒,其繁荣甚至更远胜于当年的十里洋场。抚今追昔,我们认识战争,了解战争,也要避免战争,珍爱得之不易的和平。在饶富纪念意义的淞沪战役八十四周年纪念前夕,笔者个人谨以本文缅怀对日圣战中牺牲的近三千万中国军民,兼忆以二十八岁英年,在上海前线为他心爱的祖国,留下最后一滴鲜血的先祖父刘作全烈士。(刘作全,谱名刘作仁,生于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礼耕村耕塘,中央陆军七十七师二三一旅四六二团下士班长,一九三七年九月在上海市西北郊区大场镇刘行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