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专栏:刘良升》相见不如不见

1988年,一位老兵前往代办返乡探亲旅行社,询问相关事宜。(江妙莹摄)

伯伯母亲任教学校门房,门房既然是看守校门的职工,所以陈伯伯的工作处所即是校门边上一间独立简陋的「传达室」。传达室内的陈设除了一张书桌,一张简易茶几和数把椅子外,还有以一块悬挂布帘隔出一间二米多见方小房间,里头摆放了陈伯伯的木板床和其他私人杂物,想必这就是他只身在台湾的全部家当了吧。

陈伯伯原籍江苏省张家港市日寇侵占华东地区,他随即加入国军序列与日军鏖战,抗日胜利后国共内战失利,又将他孤零零地带来宝岛台湾。陈伯伯退伍离开部队,就来到学校当门房,多年战火洗礼也在他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印记。他左边那一颗瓷质义眼(假眼球),当他猛然地抬起头来,「如炬的目光」有时会令人不寒而栗。而缺少两根手指头的左手,亦会让不明究理的生人略感不适。不过,他真正做到以校为家,是一位有着好口碑,负责尽职的好员工。而带着江浙口音大嗓门,更成为陈伯伯响亮的个人招牌。

身为军人子弟的母亲,对这些早年抗日剿共,来台退伍后在社会各阶层拚搏的老兵们特感亲近,每逢农历新年,母亲会送「单身在台」的陈伯伯一些湖南腊肉,所以陈伯伯除了能跟母亲说上几句真心话外,对于放学后常到母亲校园内玩耍的弟弟和我也特别友善,还曾当着我们面,夸赞过外公抗日战争期间所服务的德国装备独立炮兵团,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让我们后人也深觉与有荣焉。不过我们升入初中以后,便不常再造访母亲的校园,而陈伯伯的生活点滴,都仰赖母亲的转述才得以了解。

尔后只知陈伯伯的门房工作,由更年轻的退伍少校军官接任,陈伯伯因为工作信誉良好,也获得内调转任为工友的机会,且搬进了男学生宿舍楼梯间居住。一九八七年国府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陈伯伯希望满怀地回到暌违近四十年的江苏老家探访,只可惜迎来的是人事全非的面貌。他血缘上最亲的胞弟文化大革命期间将陈伯伯的独子斗死,也导致自一九四九年来日日盼着夫君回归故里,苦苦守候近二十年的陈伯母也彻底断了念想,方才改嫁他人另组家庭。陈伯伯返乡目视这残酷的现实,无奈之余,将所携带的积蓄分给了「前妻」和胞弟后,伤感地回到了台湾。

自此,陈伯伯依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只是眉宇之间多了一份落寞愁怅,也不再多言想家返乡之事。「相见不如不见」,已记不清是陈伯伯自身发出的感慨,抑或母亲所添加的注脚,而遗憾的是这样的至亲人伦惨事竟发生在我们周边一位亲切、善良、质朴、勤奋的孤独老兵身上,真令人何以堪!也冀望这种令家人乖隔,骨肉离散的烽火战乱永久尘封于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