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利同学的十年生聚(刘良升)
屏师附小(图/中时档案照)
在逾知天命之年,借着无远弗届的社交媒体,加入小学同学的班级群组,回味当年懵懂无知浪漫天真的小学岁月,且少了中学以后因升学主义当道腥风血雨的勾心斗角,亦不见进入社会中拚搏所滋生的明争暗斗,所以气氛轻松欢愉许多。而半百同学偶尔也会分享各自当年求学的甘苦,这其中我特别注意到了利同学提及她昔时的通勤过往。
我所就读的屏东师专附属国民小学(简称屏师附小)位于屏东市区,堪称是人口约80万且幅员广大的屏东县排名第一的名校。由于父母安家在屏东市郊,家距屏东火车站不超过2.5公里之遥,到屏师附小也不过一公里远,所以我少时「无感」也「不知」其他同学「车马劳顿」的艰辛。
利同学成长的客家聚落,是为清朝时期又名「六堆」之一「中堆」的屏东县竹田乡西势村,当地距离屏师附小的所在地至少在9公里以上。自诩为「中原士族,三代遗民」的客家族群,在始于晋朝五胡乱华,永嘉南迁以来之历次远徙,已经孕育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浓重风气。加以利同学父母俱为西势国民小学的老师,对于教育的重视自是不在话下。而笃信「易子而教」古训的利家双亲,将利同学在5岁时就跨区送入屏师附小幼稚园大班,与我等作伴同窗,当然随后多年来回通勤的挑战也不可避免了。
当年屏东县辖区内的台一线省道南北纵贯公路(亦称屏鹅公路)因路权之故,由台湾省公路局或后来改组为台湾汽车客运公司的客车来运行,屏东本地民营的屏东客运公司班车主要是着眼于县道乡里之间的联系。而西势村正好在屏东,经西势和佳佐,止于山地乡来义的一条屏东客运长途班车的对开路线上。
每日清晨约6点55分,当屏东客运班车由起站来义抵达西势村时,班车早就客满,挤满了由乡间要前往屏东高中、屏东女中、屏东高工等(均位于屏东市区)通勤的学生和上班族,而司机也明知旅客错过此班车,上学上班的通勤族必然无法准时抵达目的地,所以司机耐心善意地让西势村民硬是「再」挤上车。一般利同学勉强上车后,只能紧挨着关闭的车门站立着直到下车。
在往后的路程,因为约4公里后这条进出西势村的县道会与台一线干道交会,在台一线路旁等车的旅客会有更多往屏东方向的搭车选项,所以班车司机只要在没有乘客要求下车的情况下,通常会一路不停狂飙,到了屏东市地界后才逐次将这些学生上班族一一放下,看来司机们的善心也算是成就功德一件。
然而一旦利同学错失了这班屏东客运班车,她直觉反应就是赶忙奔回家中,向慈父求救,利同学的尊翁则会引领着利同学姐妹,站在西势村县道要冲的路口,拦下熟人的摩托车,请托将利同学姐妹载往屏东市区上学,所幸利同学尊翁在西势国民小学执教多年,颇受乡里间的敬重,也多拜西势国民小学诸多受教于「利老师」门下的前期校友伸出援手,方没有耽误利同学的受教大业。更让我心酸的是,利同学即将小学毕业时,也曾经尝试设法骑自行车来回,但是实在太远了才作罢。
利同学这7年来在屏师附小的来往奔波,再加上初中3年又与我同校受教的缘分,十年间的「长征」,奠定了她深厚的学养,尤其中文造诣颇高,对于错别字的使用更是达到「零容忍」的「洁癖」境界,连我们在群组内发言,也要小心表达不要错字连篇惊动利同学「善意的」发声。而利同学醉心于音乐教学,在完成高等教育后,曾担任音乐老师20多年,不但在群组内不时分享高水平的合唱或交响乐演奏的视频或通知,她本人也受同班小杜同学之邀,将我们小学校歌和小学毕业歌,运用她优质雄浑的嗓音,录制保存并上传至YouTube上,让同班同学的「童心」有一处归属之所。
最近某些台湾媒体因为中文水平低下,新闻报导时在发音或用词上频生错误,利同学在群内振聋发聩的反应,我笑称是「利老师点评时间」到来了。不过此处的「利老师」,可是在童年经历过「十年生聚,十年磨剑」,由利同学淬炼出来的新一代利老师哦!期待下次聚首我们可以一同合唱校歌和毕业歌,重温儿时合唱班的欢乐!
(作者现居美国德州休斯顿市)
【刘良升专栏每周二刊出】
◎史话欢迎读者投稿,针对两岸关注之历史事实或人物撰文,体例不限,举凡传记、论文、散文、书信、日记,抚今追昔之访谈纪录或自述回忆等。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主旨注明「史话投稿」,请附姓名与专业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对来稿有删修权,文章仅刊载于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