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逐渐逝去的遗族学校(刘良升)
台湾光复节前夕,纽约侨界在法拉盛举行庆祝抗日胜利70周年追思纪念大会,多位遗族学校后代追思蒋公暨夫人宋美龄领导抗战胜利经过。(中央社记者黄兆平纽约传真104年10月19日)
2020年11月14日,当全球许多地区还笼罩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阴霾下,一群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借由儿孙辈的搀扶,走进了位在台北市区的天成大饭店,特别为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简称遗校)92周年校庆暨蒋妈妈逝世17周年纪念而布置的会场。老人们一如既往般地和相识超过一甲子的老校友和眷属嘘寒问暖,可惜的是这次能出席的第一代长辈们愈来愈少了,这也是遗校校友会解散前所承办的最后一次正式活动。
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乃国民政府于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为了收容国民革命军阵亡战士的遗孤,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所创办。后来在1937年八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在校学生被安排到大后方各校就读,遗族学校暂时停办。
抗战胜利后,遗族学校在南京原址复校,经各省教育厅甄试后,一共在全国招收了500名初一至高一共4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上以湘籍学生为首,鲁籍次之,尚有台籍一名(台湾省籍刘一飞叔叔的尊翁,在日本据台期间,潜回大陆参与抗日圣战),他们均是在八年抗战时牺牲的国军烈士之遗孤。先父也于1948年初,凭借先祖父的「恤亡令」(先祖父刘作全于1937年淞沪战役中阵亡,得年28),由湖南省立第一高级中学转入遗族学校高一下学年就读。
当时遗族学校学杂费全免,且每位学生从头到脚的行头,诸如学生帽,制服,内衣裤,鞋袜,全是由国家分发。父亲记忆犹新的是一套冬季大衣,因为当父亲只身在湘西沅陵中学就读初三时,时值抗战胜利不久,许多人员决意复员返乡,抛弃长物,父亲幸运地承接了一件别人遗留的半旧大衣,视为珍宝,而此次南京之行,终于有了一套合身全新的冬季大衣了。
当时遗族学校由蒋夫人任主席校董,蒋中正总统兼任校长,至于实际校务则由校务主任湖南湘潭人黎离尘少将代劳。由于蒋夫人未有生育,故视遗族学校子弟如己出,每周日上午在官邸凯歌堂(今为南京市美龄宫)做主日学时,都会指定遗族学校一个班级学生随行礼拜,平时她也有机会在学校朝会时训示勉励遗族学校学子,晚上返回官邸顺路经过遗族学校时,蒋夫人也偶尔会特命她的司机将黑色美制轿车,绕行遗族学校校园,并下车亲自督导学生的晚自习,常以抽考英语会话为开端,这着实让某些英语不佳的学生避之唯恐不及,不过由此细节可以感受她关怀期盼这些遗孤之深情,而遗族学校学生私下则回以亲切的「蒋妈妈」,来表达内心的尊崇和感恩。
遗族学校的软硬体设施堪称一流,蒋夫人也常陪同外宾视察,连外国友人对于中国八年战后,千创百孔,百废待举之际,能有如此规模的中等教育学府,也不免啧啧称奇。遗族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医务室牙科,眼科俱全,而学生集体住校,行半军事化管理。
当年,每两名同桌同学同用一本国语辞典,4名同学共享一套英汉字典,教学资源充分。在老师上的安排也卓越出色,父亲班上的国文老师时任《中央日报》主笔,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学究,走上讲台上课全无课本,诸子百家之说,上下古今之谈,信手拈来即席而授,这让古文根底,史学底蕴不够好的学生吃尽苦头。英文老师为前南开大学商学系主任,数学老师讲课时则中英文数学术语夹杂,可谓洋气十足,而历史老师恰是清末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嫡曾孙女,她讲述曾氏先祖与民族脉动之牵连,滔滔不绝,由此学校师资力量之雄厚,可见一斑。
暑假期间,父亲多半自图书馆出借所喜欢的图书,到校舍后方的明孝陵阅读,倘徉于守护明太祖朱元璋陵园的翁仲石兽之间,静享开卷之乐,下午再将书籍归还,日复一日,获益良多。再者,遗族学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初来乍到南京,湘赣闽粤同学不谙国语,鲁晋陕豫同学毋识南语,典型的鸡同鸭讲,加以北人食面,南人吃饭,饮食各异,多赖各方融合包容,终能交流无碍,凝聚向心,齐聚一堂。聚首之初,虽多所误会,但也凭添生活插曲,聊增日后的谈资。
一年来这批战火孤雏,安定地沐浴在弦歌书香间,像是身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中,惜好景不常,国共的战火随着国军的失利而南移,蒋总统在1949年元月宣布辞职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职权,遗族学校被迫强制解散,后来遗族学校学生在自组的学生会运作下,硬是将部份学生搬到了广州佛山歇息,幸蒙蒋先生在台湾询问关怀遗族学校学生下落,在戎马倥偬之隙,命令抽调「金刚轮」赴穗,将学生们于是年八月初接运回台湾基隆港,他们就此离开了神州大陆,同时这些赴台的国军烈士后裔,幸运地脱离了往后在大陆上,风起云涌展开的政治风暴。
尔后,这300多名流亡的遗校学生,在宝岛台湾「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新天地上,胼手胝足地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他们或继续深造,毕业后服务桑梓,或进入军校,加入保家卫国行列,虽然遗族学校已不复在,但遗族学校精神长存,在校友登高一呼之下,遗族学校校友会在台湾成立,并编纂《遗族学校校友通讯》刊物,以维系遗族学校精神和校友情谊于不坠。蒋氏伉俪也多次应邀参加遗族学校的校庆纪念活动,两位老人家看到当年在南京时期十余岁的小萝卜头,已成长茁壮,且为社会中坚,心中甚感欣慰。而在蒋氏伉俪先后辞世后,校友们组队谒陵,在遗族学校校友通讯上为文抒发真情,感念慈爱,着实令人动容不已。
岁月如梭,韶光荏苒,自南京播迁到宝岛台湾逾七十寒暑后,当初年幼的遗族学校初一最低班学生,现今也迈入了近90岁之列了。2017年底最后一期《遗族学校校友通讯》出刊以后,先吹起了熄灯号,而遗校校友会的解散,更是象征着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世代即将结束。
这一群在国家危亡时,因至亲殉国,透过蒋氏夫妇的怜爱,而有缘相聚一方的特殊群体,在「师长即家长,同学即兄弟」的感召下,紧密地结合,心手相连,相互扶持,在惊涛骇浪中成长。而在中国近代史中,独树一帜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暨校友们,经历内战烽火,台海对峙,两岸交流, 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由纷乱落后,而逐渐兴盛壮大的点点滴滴。
(作者现居美国德州休斯顿市)
【刘良升专栏每周二刊出】
◎史话欢迎读者投稿,针对两岸关注之历史事实或人物撰文,体例不限,举凡传记、论文、散文、书信、日记,抚今追昔之访谈纪录或自述回忆等。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主旨注明「史话投稿」,请附姓名与专业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对来稿有删修权,文章仅刊载于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