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独症日丨别错过了孤独症的五个早期征兆
世界孤独症日
星星的孩子
用微笑融化孤独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与普通孩子有些许不同,他们虽然生活在我们身边,却又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星空一样遥远,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022年4月2日是第15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口号是“聚焦孤独症服务:构建社会保障机制,促进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今天,让我们跟随儿童保健科池霞主任医师,一起关爱星星的孩子。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池霞主任介绍,孤独症不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孤独症的表现
01
社会沟通缺陷
眼神交流异常,面部表情少;
缺乏恰当的身体语言,如用摇头,点头表示需求;
不会玩过家家等角色扮演类游戏。
02
社会交往缺陷
说话晚,很难分清人称代词“你,我”;
缺乏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的能力;
虽有言语能力,但缺乏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对话的能力。
03
兴趣局限
对于一些单调或者有某种特征的事物却表现出痴迷,如喜欢开关、门把手,喜欢固定性质的物体,如轮胎,喜欢看旋转的物体等;
喜欢盯着一个电视节目看,喜欢某一个动物。
04
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
经常表现的很固执、拒绝改变,如:只走固定的路线、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极端挑食,总穿同一件衣服等。对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难以接受;
部分孩子还会表现出奇怪的动作,如:踮着脚走路、反复拍手、凝视某处、反复转圈等。
家长如何早期识别
池霞主任表示,目前治疗孤独症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早期识别,早期干预,综合康复训练。当您的孩子出现以下“五不”行为时,请提高警惕,并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诊断治疗。
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
不(少)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语:存在语言出现延迟。
不当举止: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
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
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
本文审核专家
池 霞
儿童保健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家简介: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学组组长,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童早期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儿童生长发育促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教育生物学》、《儿童早期发展》等杂志编委。
专业特长:
从事儿童保健及发育行为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儿童早期发展与养育照护,高危儿生长发育监测与早期干预康复,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脑瘫、孤独症、多动症、学习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诊疗与康复。
门诊时间:
星期一上午 儿童保健专家门诊
星期一下午 儿童心理行为门诊
星期二全天 儿童早期干预康复中心
星期三上午 儿童早期发展中心
星期三下午 儿童心理行为门诊
特别鸣谢: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微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