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摆脱通缩 日本升息结束负利率(刘忆如)

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之下,日本居然连续23个月,物价不但没有下跌,甚至达到或超过了日银设定的2%通膨目标。(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日本央行(日银)3月19日宣布停止「超宽松」货币政策,但仍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重要的改变包括:将短期利率由原本的负0.1%调升到0至0.1%,不但是17年来首度升息,并且结束长达8年的负利率。其次,取消对长期利率的管制,不再以「殖利率曲线控管」(YCC)政策去限制日本10年期公债殖利率的上限。另外,量化宽松(QE)政策将大幅缩减,日银虽仍将持续购买日本公债,但每月购债金额将减少,且将停止购买「日本股票指数基金ETF」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日本的证券以及房地产市场也因此不再会得到央行资金的挹注。

以上所有这些政策改变,都指向同一个政策目标,就是让日本能够摆脱30几年来经济的低迷。低迷除了显示在低于其他国家的经济成长之外,更显示在物价持续下跌的通缩状态上。

物价的下跌像温度计一样,是个指标,借以得知买气的不足以及景气的不振。摆脱通缩,也因此是经济发展回归正常的中程目标。

景气的循环其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有其规律性。景气过热时看见通膨,景气衰退时则出现通缩。

一般而言,古典经济学派着眼长期,认为循环有其规律,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去运作,问题自然能够解决,若政府政策介入,不但无效且常徒留后遗症。但是凯因斯学派则认为不能忽略短期,也就是凯因斯那句名言「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长远来看,我们死光了),在此思维下,通膨和通缩,政府都不应坐视;而最直接的,就是采取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升息或降息。

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对策也真的效果有限,且常须付出极大的代价。例如,不论通膨或通缩,都具有「预期心理自我实现」的特质。也就是说,一旦预期心理出现,通膨或通缩就真的会发生。预期通膨时会提前购买商品,价格因而上涨,并落实众人的预期,也就更增加买气,促成价格更加的上涨。预期通缩时,除了即刻要用的必需品之外,买气缩手,等待价格下跌,也同样落实了预期,并陷入通缩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升息或降息,都不容易发挥作用。40年前的全球通膨是一例,这30年来的日本通缩,也是一例。避免或消除预期心理,因此成为对抗通膨或通缩的首要任务。

40年前,因为通膨预期心理无法消除,利率一再的调升也无法降低两位数的通膨,一直到最后利率调高至超过20%,且全球皆付出经济衰退的代价后,问题才获得解决。

而日本这30年来,却是形成了通缩的预期,因此除了买气不旺,投资意愿低落之外,薪资也停滞不涨,更造成民间消费不振的状况。政策上,日本30年来全都是低利率或零利率,过去8年来更实施负利率,但却也无法对抗通缩。

此次,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之下,日本居然连续23个月,物价不但没有下跌,甚至达到或超过了日银设定的2%通膨目标。是否真的已经摆脱通缩,仍有许多变数;但今年日本「春斗」劳资协商达成加薪5.28%的协议,对照之前工资上涨的幅度皆仅为2%上下,日银因此判断劳资双方均已摆脱「物价不会上涨」的通缩心理。此时宣布升息,结束负利率,并期待货币政策正常化能带来「薪资与物价的良性循环」,期待一个日本新时代的开始。(作者为香港北威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国立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