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防疫回归救命初衷(王钦)

图为上海医护人员在外滩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后方可见东方明珠塔。(中新社)

4月29日上海首度实现本轮疫情以来的社会面清零,这意味着现有新增病例都是在封控范围内出现,虽然后续还可能会在封控外有零星病例出现,彻底清零尚需时日,但至少已经曙光乍现。而在海峡这一端,台湾的疫情则又开始严重起来,已经连续破万例,死亡病例也再次出现,这也在在说明,新冠疫情没有边界,只要稍有漏洞,就会引发不可估量的损失。

此次上海疫情也引起大陆内部的争论,尤其是早期的准备不足以及不断延长的封控期,引发大量疫情之外的次生问题,很多人也据此质疑「动态清零」的必要性,而陈时中也见缝插针的讥讽「饿死的会比病死的多」。上海的疫情应对措施固然值得检讨,但陈时中此番言论背后的动机却也殊为可议,事实上,早在4月初台湾疫情尚不严重的时候,陈即提出「清零已经不可能,未来势必会与病毒共存」,此后还预测台湾会有更大规模新增,仿佛他不是防疫指挥官,而是置身事外的观察家。

参照世界各国的教训,此轮Omicron疫情固然难防,但如果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并不会带来指数级的病例增加,上海的教训在前,显然也是因为出现了防疫漏洞,而台湾在后不仅没有引起惊醒,反而坐以待毙,还如看客一般对上海后续的纠偏行动加以讥讽,这就是防疫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问题了。而就在两年前,民进党政府的论调还是批评大陆防疫不力,标榜自己防疫有成,而在两年后的今天又换了一套说辞,开始指责大陆防疫过度,自己应该与病毒共存,显然,问题并不在于防疫政策本身。

事实上,从疫情防控角度来看,所谓的清零和共存之争多少有些混淆了重点,因为即便是共存乃至欧美等国的「躺平」,也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无论是谁感染了新冠病毒,还是要脱离工作岗位回家隔离,各国政策的最大差别只是在于隔离手段的不同,大陆就是更高层级的集中隔离和封闭管理,而欧美则是居家隔离以及开放,前者要付出的代价是社会的停摆和经济发展损失,而后者的损失则是疫情的不断循环往复,以及鲜少被舆论注意的,大量工人和职员的脱离工作岗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减量乃至停摆。

另外,疫情泛滥之后的医疗危机也无法忽视,即便是要选择与病毒共存,那些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患也势必不能跟其他病患共处一室,以免引来更严重的传播和次生灾害,这也是新冠疫情区别于其他病毒的最大问题,这个无论哪里都无法避免。

换言之,台湾基于意识形态考量想要与大陆的作法有所区隔,那就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各种次生问题,任何做法都会带来次生问题,选择哪一种作法也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代价,但无论选择哪个方法,都应该回归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确保民众的健康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大陆的防疫措施,还是台湾打算要采取的作法,都只能取长补短,而不是自建范例,在疫情面前,没有黑白之分的防控政策,只有最终的结果来做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