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上海清零的代价(白德华)

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俗称「四叶草」的国家会展中心部分区域完工在进行清消。(图/新华社)

3月底上海爆发大规模疫情后,「突袭」封城引来民众抗争。张江高科技园区公寓只是其中一例;引起民众不满的 还包括老太太当面质问上海市委书记李强,「200多户居民,只有2根胡萝卜、2个土豆和2个洋葱」,另人鼻酸,但更多的是不人道及悲剧事件一再重演。在全球多数国家选择「躺平」之际,何以大陆坚持「动态清零」?每日确诊停留在2万例的上海,又如何在20日就达成「社会面清零」?许多问题看在台湾人眼里似乎不可思议。

这样的决定,道理也不难理解。站在官方立场,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在3月17日政治局常委会上就说,「生命至上,我们始终要坚持动态清零,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官方定调理由有几个,一是大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生命大事不能「优胜劣败」,由此强调大陆的「制度优越」;二是上海乃经济首都,动见观瞻,上海处理不好又如何担当全国典范;三是上海最早进入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比全国第二,静安、普陀等区60岁以上长者甚至逾4成,长者面对疫情是弱者,不得不清零。当然,还涉及东西模式比较、外溢效应等问题。

只是要坚持「动态清零」并不容易,人在明处,病毒在暗,且不时锐变,何况如今又出现变异株BA.2、XE等。这也是去年8月上海抗疫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出「与病毒共存」的原因,但专家忧心的还是对经济及民生面的影响。

「两会」期间,大陆总理李克强公布今年经济成长目标为5.5%左右,这已创下20余年来新低。但从今年疫情演变来看,Omicron至少侵袭17个省市地区,虽然重症少但传染率高,若延续去年强势「动态清零」及上海「全域静态管理」,维持5.5%的最低标势已不可能。清明节刚过,大陆文旅部公布全国旅游消费纪录创新低已可预见,民众对未来景气相当悲观。

当然,上海是典范,不能被Omicron打败,但2500万常住及近千万流动人口的大城,高压命令下官员也只能承担,承受不了的就出现虹口卫健委信息中心主任钱文雄自杀的案件,令人唏嘘。而根据路透报导,宝山区委书记陈杰称,20日要完成「社会面清零」,除了隔离区外,社会全面清零怕又是一桩不可能的任务。

采取「动态清零」不是不好,坚持「人命至上」令人感动,但相对要付出全国资源及无比的代价,而且配套应齐全,手段再人道些,不该「一刀切」,才不会让外界有「文革2.0」再版的印象。

事实上,大陆群体免疫力仍低于西方国家,重症床位少且分布不均,加上年底将召开二十大,一旦配套不足,难「与病毒共存」,社会恐将乱了套,这是北京最担心的一点。但这不代表大陆将永远「动态清零」,考虑经济及民生需求,不久的将来,北京制定与病毒并存路线图,也是可能的。(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