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政坛需要怎样的战将(胡幼伟)
台湾又有大选,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战将」,在行政及立法体系中引导国家永续发展,是大家都应静心思考的问题。(本报资料照片)
最近舆论谈到政治人物的表现,喜欢以「战力」的强弱作为是否为「战将」的评估标准。
在野党监督执政党的言行与政策固然是其本分;然而,不管是在野党或执政党民代,检讨或提出攸关国家永续发展前景的法案,更是其职务的重中之重。
但这样的工作需要专业素养,也需要花时间思考问题根源。透过口头或书面质询官员时,其论述愈专业、愈有深度,往往被媒体认为缺乏新闻耸动性,或民众无法理解法案意义而淡化报导。久而久之,大家都忘了民代跟政策或法案的关系,只看哪位民代在爆料、揭弊、「修理」政治对手上有一语惊人或大快人心的表现,就是战功彪炳的「战将」!
于是,人们在衡量谁较适合进地方或中央议会担任民代时,便只着重谁能除弊,而忽略了谁能为一地或一国兴利。
也于是,当我们回想几位被公认为「战将」型民代的表现时,只记得他们的言词犀利,却想不起来,他们对地方或中央法规提出过什么深刻的检讨;对一地或一国的发展方向又提出过什么福国利民、影响深远的创新法案。
当政治成为一种表演、骂人成为主流后,有关国家或地方发展的话题便成为没有政治票房的冷门论述。我们会看到几位明星级的「战将」,却再也看不到有多少「用功」的民代。
但回顾台湾的发展历程,我们又很怀念那些在政策法案上为台湾打下扎实基础的政治人物。想到土地改革与国民义务教育,我们会想到蒋中正;想到十大建设、解除戒严、开放两岸交流,会想到蒋经国;想到经济建设,会想到尹仲容、孙运璇;想到全民健保,会提到连战;论及科技进步,会感念李国鼎。
时代走到今天,想到现在以及未来,我们能数出几位对国家发展有卓越创见的政治人物?还是说,现在,我们的心中,只有那几位能在选举中获胜的「战将」型政治明星?更有甚者,在那个台湾起飞的时代,「好好做事情」只是所有政治人物的基本守则;到了今天,「好好做事情」却成了政治人物享有高知名度的难得素质。
如果说一人、一市或一国的最大敌人其实是自己的发展停滞;那么,所谓「战将」者,岂不应该是能突破发展停滞,对永续发展有深刻研究与卓越创见者?这样的「战将」,于今何在?在当前台湾的政治生态中,这样的「战将」,又岂有发挥的舞台?
明年台湾又有大选,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战将」,在行政及立法体系中引导国家永续发展,是大家都应静心思考的问题。(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