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大学何必只收高中生(胡幼伟)

(图/本报系资料照)

日前我建议,招生出现缺额的大学可以由中、高年龄的社会人士再入大学受教育,填补大学招生缺额。进一步思考,台湾的众多大学,在「全民教育」的宏观理念下,其实可以略做分工。顶尖国立大学以培养对学术有较深兴趣的高中毕业生入大学进修为主要教学任务;其余私立大学在吸纳高中毕业生入大学升学之余,可以将招收生源由狭隘地锁定高中毕业生,向社会全面开放,在招生工作上的自我定位由传统的「协助高中毕业生升学的教育机构」,多元发展为「为全民服务的知识供应组织」。

因少子化而面对招生挑战的各大学,除了可以接纳中、高龄者进入学校的4年制正规教育外,也可以利用各校现有的随班附读制度,鼓励、欢迎社会人士来校内选修特定单一课程。以满足个人特定学习兴趣,或是强化在职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条件。

各大学的招生单位传统上只拜访高中师生做招生宣传,向全社会打开服务面向后,也可以多拜访公家机关或民营企业,以客制化的服务方式,和公民营单位主管商讨,符合各单位在永续发展进程中需要员工提升的知识领域,在大学现有各系课程中列出员工进修课程的「客制化单点套餐组合」。

参加进修计划的员工若能在一定年限中,吃完套餐组合中的每一道菜,就可以在升迁过程中增加竞争实力。当然,大学也可以为个人设计符合其需求的单点课程组合套餐。以文化大学而言,校内有61个系组、13个学院,知识领域多元、软硬体设备及师资,乃至学校财务都很健全,若能从只训练大学生及研究生的教育机构,增加「提升全民多元知识素养」的教育功能,欢迎社会大众来校选修单一课程,或是由若干单一课程构成的课程组合,那对学校、对社会的永续发展而言,都会是双赢的运作模式。而这种在全校庞大开课清单中选修特定课程的进修模式,比只能在大学进修推广部提供的少数课程中做选择,又更能满足个人的进修需求。

重点是,面对少子化造成的高中毕业生日渐缩减,大学招收新生时,如果还是只锁定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然后各校挖空心思抢学生,那么,招生必然成为大学营运时的一大压力。然则,对于「生」的界定,能否从高中毕业生放宽为社会大众?大学的自我定位,能否从狭隘的「高中毕业后的进修机构」转型为包括高中毕业生在内的「全民教育场域」?

放宽「生」的定义,也放宽大学的教育功能后,大学不必只走狭隘的、招生压力大的小路;也可以面对数百万的社会大众,开辟出一个热闹的、资源丰沛的、充满乐趣与成就感的崭新知识经济供需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有稳定的、人数众多的高水准知识供应者,知识需求者也能在市场中选修单一或数个特定课程,满足个人需求。

大学真的面临招生挑战吗?其实要看如何界定生源及大学的教育功能。有时候,转机只在一念之间,前提是,自己不能先把头脑锁死。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